欢迎来到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官网!
$itImage.title$
$itImage.title$
$itImage.title$
$itImage.title$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方法论

书      号:9787113253141

丛  书 名:

作      者: 郑明远

译      者:

开      本:小16开

装      帧:平装

正文语种:中文

出  版 社: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定      价:45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作者长期从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视角独特,内容完整,是系统阐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方法论的专著.在系统探讨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特性、实质和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建构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 理论,并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方法论的演绎载体,系统地构 架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方法论框架及实用化体系.
  • 前言

    本书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种‘社会-技术’系统,规划是一个通过对现 实世界(既有状态)进行提升(改善既有状态)的过程”的基本判断,按照 “哲学信 仰—理论—方法论—方法—应用”的论证逻辑,立足于“决策—供给”范式,围绕“哪 些主体参与规划、怎么做规划、如何使规划更好”,展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方 法论”的建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 􀆰探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基于“过程哲学”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构成和特性,以“界面”作为核心分析 技术辨析“规划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生成中的作用”,进而根据“界面构成要素”相互 建构的“辩证模式”建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理论”,然后提出构架“城市轨道交通 系统规划方法论”的基本原则.认为: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生成是一个使得各种维 度(技术的、社会的)、各种形态(有形的、无形的)、不同层次(宏观的、微观的)和多种 场所(在场的、不在场的)的异质性要素链接成为一个有一致行动目标的组织的过程, 这一过程诱发了各种 “冲突”,因此,规划的核心任务是“认知冲突”和“化解冲突”;② 将“认知冲突”和“化解冲突”这一过程结构化在“行政权力”及其追随者所在场域和既 有“状态”所在场域因叠合而形成的界面上进行展开,既可以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 生成放在一个具有层级(站点、线路和网络)的网络中进行考察,又能够将规划主体、 规划对象和规划过程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分析;③由于规划参与者本身所具有的生 物、 经济和社会特性———包括理念、利益、权力和意识形态等,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在形成过程中会由于时间的推移,情景、情境的演变,规划参与者由于其认知或合作 而导致的创新性和选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构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方法论应 秉持“有限理性、底线优先和多隐喻分析”原则. 2 􀆰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构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方法论 通过对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核心概念进行丰富和更新,对其应用于规划领域所表 现出的不足进行完善,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转换为构建“异质性行动者网络”,从 而将“哪些主体参与规划、怎么做规划、如何使规划更好”转换为行动者网络理论语境 下的三项工作:①将“哪些主体参与规划”转换为如何“明确吸引行动者进行‘转译’的 ‘路径’”的问题;②将“怎么做规划”转换为如何“建构一个‘行动空间’,以让行动者在 其中进行运用权力针对‘冲突的认知和化解’进行‘争议’”的问题,这一“行动空间”明确规划对象演化的“边界”和行动者进行利益共享的“底线”;③将“如何使规划更好” 转换为如何“构造和运用‘工具’改进行动者的联系”的问题.从而,构架起一个“路 径—边界与底线—工具”一体化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方法论框架,具体明确:做 规划应遵循的“路径”,不能逾越的“边界与底线”,以及用于改善规划绩效的“工具”. 3 􀆰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方法论框架进行实用化 ( 1)通过对“ 路径” 的进一步细化, 明确为四个环节:①目标协同———寻找解决问题 的“ 方向” ; ②行为协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③利益寻求———寻找解决问题的“ 途径” ; ④利益整合———明确问题解决的“ 状态” .相应地,应用于改进各个环节规划绩 效的“工具” 分别为: 改进目标协同、 改进行为协同、 改进利益寻求、 巩固利益整合. ( 2)通过对“边界与底线”的进一步细化,将规划参与者进行行动应遵循的“边 界”明确为“门槛”和“层级规律”,其中,“门槛”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演化能否朝 着绩效更好的“状态”演变起着基础性作用;“层级规律”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各个 层级的“下向因果作用”,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演化能否朝着绩效更好的“状态” 演变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对“底线”的进一步细化,将对规划参与者行使权利的 限制明确为“空间正义”,具体体现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三个方面. ( 3)通过对“工具”的进一步细化,将“改进目标协同”具体为“改进规划层次结 构”和“改进土地使用结构”;将“改进行为协同”具体为“改进规划决策机制”和“改 进规划编制机制”;将“改进利益寻求”具体为“改进利益协调机制”和“改进知识共 享机制”;将“巩固利益整合”具体为“公建民营+两地合一”. 这一框架,能够反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的如下特性:既需要依赖工具理 性———解决“为何规划”的问题,也必须依赖价值理性———解决“为谁规划”的问题, 更涉及行为理性———解决“何以规划”的问题. 4 􀆰其他发现 研究发现,香港地铁“轨道+物业”模式是一种包括制度、技术和文化等异质性 要素的行动者网络,“嵌入”于特定的社会网络、自然环境和制度网络之中,因而不 具有普适性;不能简单地把这一模式当作“先进经验”拿来使用,而应该从改革城市 开发建设体制入手,着眼于创新城市空间发展理念,依赖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包 括设计技术和规划管理技术),构建基于“政府、企业、社会多中心治理”框架下、着 眼于提升城市整体运行效率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模式.
  • 目录

    1 导  论

    1.1 研究对象

    1 .1 .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1.1 .2 规划方法论

    1 .1.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方法论

    1.2 研究的着眼点

    1 .2.1 归纳既有规划实践蕴含的规划方法论思想

    1 .2 .2 本研究的着眼点

    1 .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 .3 .1 研究思路

    1 .3 .2 研究方法

     本章参考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理论基础与方法论构架原则

    2 .1 认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2 .1 .1 “过程”视角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2 .1 .2 辨析规划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生成中的作用

    2 .2 建构城市规划交通系统规划理论

    2.2 .1 逻辑线索

    2 .2.2 模型建构

    2 .3 构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方法论的原则

    2 .3 .1 “有限理性”原则

    2 .3.2 “底线优先”原则

    2 .3 .3 “多隐喻分析”原则

    本章参考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方法论:演绎载体及架构

    3 .1 演绎载体:行动者网络理论

    3 .1 .1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基本观点
    3.1 .2 行动者网络理论在规划领域的应用及其启示

    3 .1 .3 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方法论演绎载体 的论证

    3.2 架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方法论

    3 .2 .1 确定行动者———哪些主体参与规划

    3 .2 .2 分析转译过程———怎么做规划

    3 .2 .3 检验转译效果———如何使规划更好

    本章参考文献

    4 路径:明确规划的“环节”

    4 .1 目标协同

    4 .1.1 呈现问题

    4 .1 .2 界定问题

    4 .1 .3 认同问题

    4 .2 行为协同

    4 .2.1 包容

    4 .2 .2 赋权

    4 .3 利益寻求

    4 .3 .1 “回馈”源自何处

    4.3 .2 共享途径

    4 .4 利益整合

    4 .4.1 认知利益

    4 .4 .2 规范利益

    4 .5进一步讨论:“路径模糊”带来的问题

    4 .5 .1 案例简述

    4 .5.2 原因分析

    本章参考文献

    5 边界与底线:划定规划参与者的“行动空间”

    5.1 边界:门槛和层级规律

    5 .1 .1 门槛

    5 .1 .2 层级规律

    5 .2 底线:空间正义

    5 .2 .1 经济维度

    5 .2 .2 社会维度

    5 .2 .3 环境保护维度

    5 .3 进一步讨论:“忽视规律”带来的问题

    5.3 .1 案例简述

    5 .3.2 原因分析

    本章参考文献

    6 工具:改善规划“绩效”

    6 .1 简化:改进“目标协同”

    6 .1 .1 改进“规划层次结构”

    6 .1 .2 改进“土地使用结构”

    6.2 并置:改进“行为协调”

    6 .2 .1 改进“规划决策机制”

    6 .2 .2 改进“规划编制机制”

    6 .3 策略———改进“利益寻求”

    6 .3 .1 改进“利益协调机制”

    6.3 .2 改进“知识共享机制”

    6 .4 粘联:巩固“利益整合”

    6 .4 .1 现状分析:重“管理”轻“治理”

    6 .4 .2 经验借鉴:香港地铁“轨道+物业”模式

    6 .4 .3 改进路径:“公建民营”+“两地合一”

    6 .5 进一步讨论:“工具陈旧”带来的问题

    6.5 .1 案例简述

    6.5.2 原因分析

    本章参考文献

    7 研究总结及应用建议

    7.1 主要成果

    7 .2 应用建议

    后 记
  • 作者介绍

    郑明远,先后就读于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博士,曾工作于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长期从事轨道沿线综合开发。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兼任悉地(北京)国际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高级顾问。联系电话:13903056815。身份证440104196404133417。

    曾在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专著《轨道交通时代的城市开发》(2006年),该书被西南交通大学等学校选作教学参考书,被许多地铁公司参考使用;出版专著《铁路城镇综合体:理论体系与行动框架》,承担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铁路城镇综合体理论体系与综合模型的研究”( 2014F019 )和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面上课题“铁路城镇综合体城市设计方法论的研究”(2015ZB03);出版《城市轨道交通新解析》。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在作者长期从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方法论的专著, 视角独特,内容完整,很有新意,市面几乎没有同类书,可向相关部门进行推广。
  • 书评书荐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