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速铁路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丛书”(第一期)出版发行日前,“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高速铁路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丛书”(第一期)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 为全面系统总结中国高铁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成果,展现中国高铁科技发展成就,中国铁道出版社“十年磨一剑”,精心组织策划了“高速铁路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丛书”。丛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97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铁联合基金课题等科研成果为支撑,从高速铁路前沿研究、补短板技术、核心技术、技术发展趋势等方向策划组织选题。编委会由卢春房、翟婉明、杜彦良、李椿萱等四位院士领衔,各册第一作者均为相关领域的一流学者、学术权威、行业领军人物,包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江学者、铁路专业勘察设计大师、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等专业人士。 经编委会多轮遴选和专家审定,丛书最终确定共100册,分为基础理论与基础技术、动车组、供电、工程施工与组织等10个系列,汇集体现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研究前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应用技术,基本覆盖高速铁路各领域,实现了“制高点、原创性、权威性、全覆盖”的丛书特色。2021年底,经国家新闻出版署严格评审,“高速铁路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丛书”成功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重大出版工程”。2022年3月,丛书(第一期)共16册,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经丛书编委会、作者单位以及铁道出版社丛书编辑组等多方通力合作,丛书(第一期)16册已顺利按期出版,并在国铁商城、中国铁道出版社官方旗舰店、北京铁道书店等多渠道发行,为铁路领域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提供研究、学习、交流和收藏之用。 丛书编委会 丛书数目图查看书评
-
《<轨道作业车管理规则>条文说明及对照》编写背景: 为适应轨道车、接触网作业车当前的运用管理实际,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工电部经调研,将原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工务部、供电部2016年印发的《轨道车管理规则》(铁总运〔2016〕38号)和《接触网作业车管理规则》(铁总运〔2016〕28号)合并,并进行了修订,制定了《轨道作业车管理规则》(铁工电〔2021〕24号),统一了轨道车、接触网作业车及其司机的管理,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为配合各铁路局集团公司组织对新修订规则的培训,便于职工对新修订规则的学习和理解,编委会组织规则的修订组将修订前后规则的条文进行了对比,形成了《〈轨道作业车管理规则〉条文说明及对照》。内容简介:本书对新修订规则的变化内容进行了说明,将说明文字单独成列并用红色字体标出。限于篇幅,各附件在对比时仅列出标题,每个附件的具体内容并未列明。在编写过程中,为方便与《轨道作业车管理规则》进行对照,对《轨道车管理规则》和《接触网作业车管理规则》部分条款的位置进行了调整。目录:章节结构变化对照:查看书评
-
新书推荐 | 创业系列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真实场景、真实任务,采用协作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一门课程,课程在已形成团队、确定创业项目的基础上,依托创业团队开展价值主张、关键业务、客户细分与客户关系、渠道通路、核心资源与重要伙伴、成本构成与收入来源、商业模式画布的应用、成果与分享等典型工作任务,使得学生能够对商业模式及商业模式设计有基于实践的深刻认知,并能够运用商业模式画布等工具分析自己团队和知名企业的商业模式,完整地走完商业模式的认知与设计的流程。 本书特色Ø 本书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真实场景、真实任务,采用协作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编写。 Ø 本书不侧重于讲知识、讲理论,而是要学生以独自或协作的方式凝练出知识点,总结出概念和理论。 Ø 本书采用活页式装订,通过大量的工作单、商业画布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商业模式的认知,掌握商业模式设计的步骤和技巧,完整地走完商业模式设计的流程。 本书目录引言 1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1 二、课程的培养思路 5 三、教材的使用 7模块一 阅读 11 任务一 了解阅读的要求11 一、指定书目 11 二、自选书目 12 任务二 阅读及评价13 一、阅读及输出 13 二、阅读评价 17模块二 价值主张 18 任务一 认识价值主张18 一、价值主张的意义 18 二、价值主张画布 19 三、价值主张的提炼 20 任务二 提炼价值主张22 一、任务要求 22 二、痛点描述 23 三、需求表达 23 四、分析价值点(利益点) 24 五、寻找解决方案 24 六、构思产品/服务 25 七、发掘价值主张 25 八、提炼价值主张 26 九、线上分享记录 26 十、模块评价 27模块三 关键业务 28 任务一 认识关键业务28 一、关键业务的一般分类 28 二、系统逻辑下的关键业务 32 任务二 分析关键业务33 一、基于一般分类的分析 33 二、基于系统逻辑分析关键业务 35 三、学习分享 37 四、模块评价 37模块四 客户细分与客户关系 38 任务一 认识客户细分与客户关系38 一、客户细分 38 二、客户关系 43 任务二 客户细分与客户关系设计46 一、客户细分设计 46 二、客户关系设计 49 三、学习分享 50 II中小企业商业模式设计 四、模块评价 51模块五 渠道通路 52 任务一 渠道通路的认知52 一、渠道通路及其意义 52 二、渠道通路的设计 56 任务二 设计渠道通路59 一、运用渠道画布寻找潜在渠道 59 二、学习分享 62 三、模块评价 62模块六 核心资源与重要伙伴 63 任务一 核心资源与重要伙伴的内涵63 一、核心资源 63 二、重要伙伴 68 任务二 分析核心资源与重要伙伴70 一、核心资源分析 70 二、重要伙伴分析 72 三、学习分享 74 四、模块评价 74模块七 成本构成与收入来源 75 任务一 成本构成与收入来源的内涵75 一、成本构成的内涵 75 二、收入来源的内涵 78 任务二 成本构成与收入来源的分析80 一、成本构成分析 80 二、收入来源分析 84 三、学习分享 85 四、模块评价 86模块八 商业模式画布的内涵及应用 87 任务一 商业模式画布的内涵87 一、商业模式画布的概念和作用 87 二、商业模式画布构造间的关系 88 三、撰写商业画布时应把握的原则 89 四、本模块的基本任务 89 任务二 商业模式画布的应用89 一、完成项目的商业模式画布 89 二、用商业模式画布分析三个以上知名企业的商业模式91 三、学习分享 93 四、模块评价 94模块九 成果与分享 95 任务一 成果95 一、概念赋予 95 二、工具收获 96 三、学习方法 96 四、书籍阅读及推荐 97 任务二 分享与评价98 一、分享 98 二、自媒体二维码 99 三、大事记 99 四、模块评价 100评价 101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专业为出发点和归宿,逐步用创新或创业的场景去打通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尽量多的专业课程,在这种综合场景下,实现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考核模式的彻底变革,以实现“因材施教” “翻转课堂”,从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这些场景的运用,是通过将传统的班级分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习小组、创新团队或创业团队,以小组和团队为教学和管理的基本组织。在其整个学习期间,将课程教学目标精准化,把教学考核标准可视化,把学习和成长的主要责任和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具体的创新或者创业任务中,自动打通每一门课程,运用课程理论、工具、方法去构建自己的创新目标或创业目标。 本书特色1.是一本系统阐述“专创融合”的意义、路径、困难和价值的著作,弥补了市场的空白,具有开拓意义。 2.创融合”是双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双创教育的难点和痛点,本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双创教育的难点和痛点,对双创教育工作者有很好的借鉴指导意义。 3.所阐述的内容和理念大多为原创,具有较高的需求性、开拓性和前瞻性。 4.得到了教育界众多专家的肯定。 本书目录第1章 专创融合 1 11 “专创融合”问题的提出 1 111 创业最早是作为就业支持工具被认识和运用的 1 112 创业孵化开始成为高校创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4 113 重视创业课程开发和创业教学成为创业教育的转折点 7 114 “专创融合”走近教育视野 9 12 “专创融合”的研究对象 15 121 “专创融合”的内涵与外延 15 122 “专创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21第2章 “专创融合”的认识基础 29 21 对传统高等教育的认识 29 211 高等教育是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缩影 29 212 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高等教育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在加重 31 22 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 36 221 高校一直在努力解决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36 222 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解决教育与实践的脱节问题 39 23 “专创融合”的新视域 43 231 创新创业教育走过很多歧路 43 232 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专业教育的新视角 48第3章 “专创融合”与“因材施教” 51 31 “因材施教”能够避免教育的浪费 51 311 传统教育为什么不能实现“因材施教” 51 312 标准化教育急需得到变革 53 32 专创融合是“因材施教”的专业教育 55 321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 55 322 专创融合让专业教育接近“因材施教” 57第4章 “专创融合”与“翻转课堂” 61 41 “翻转课堂”难“翻转” 61 411 认识“翻转课堂” 61 412 课堂为什么难“翻转” 65 42 “专创融合”有效地实现了课堂“翻转” 67 421 创业教育具备“翻转课堂”的微观基础 68 422 “专创融合”能够实现专业教育的“翻转” 70第5章 “专创融合”与“学创矛盾” 74 51 “学创矛盾”是创业型学生亟待克服的难题 74 511 “学创矛盾”让高等教育“失色” 74 512 “学创矛盾”的根源 80 52 “专创融合”与“学创矛盾” 82 521 “学创矛盾”的根本原因 82 522 “专创融合”化“学创矛盾”为“学创相长” 84第6章 “专创融合”与通识能力培养86 61 高校通识能力培养的现状 86 611 通识能力 87 612 通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88 62 “专创融合”与通识能力培养 90 621 创业教育是通识能力教育的综合场景 90 622 “专创融合”依托专业教育开展通识能力培养 93第7章 “专创融合”的教育场景 96 71 教育的场景化 97 711 教育场景的意义 97 712 教育场景的创设原则 99 713 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三种场景 102 72 “专创融合”中教育场景的选择 106 721 创新场景在学术型专业中的应用 107 722 创业场景在应用型专业中的应用 116第8章 “专创融合”的实施条件 121 81 “专创融合”的顶层设计 121 811 没有顶层设计推不动“专创融合” 121 812 “专创融合”的宏观设计 123 82 “专创融合”的机制保障 132 821 机构设置 132 822 队伍建设 138 823 指挥、调度系统建设 141第9章 “专创融合”的实施路径 145 91 创设“专创融合”的教育场景 145 911 “专创融合”教育场景的目标 145 912 “专创融合”教育场景的创设 150 92 “专创融合”的推进步骤 158 921 “专创融合”的准备阶段 159 922 “专创融合”的实施阶段 172第10章 “专创融合”的评价 178 101 “专创融合”的“变”与“不变” 178 102 “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指标 181后记 184 作者介绍 高泽金 教授,湖北省抗疫先进个人、职业教育抗疫先进个人、湖北省“最美统战人”、湖北省科技创新团队评审专家、湖北省经信委特聘服务专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专注于专创融合研究与实践,推动创新场景、创业场景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任陶行知教育基金会专家委员、中华职教社专家委员、华中科技大学 MBA 社会导师、武汉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武汉科技大学创业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开放大学创新创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创业导师、武汉市青创导师、武汉大学生创业导师、武汉市创业天使导师团导师,以及数十所大学创业导师 。曾任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创业学院院长。 现任中国创翼、创客中国、创青春、互联网+、军创杯等赛事评委,武汉长江投融汇副会长,武汉市天使投资人协会会员,与多家投资机构有过深度合作。现为武汉华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梦想众筹网、梦想卓创有限公司创始人。辅导创业团队超过1000个,主导武汉梦软科技、凤娃古寨、武汉富邦数智、湖北木鱼人家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等 20 余个投资案例。 微信公众号:大学双创 微博:高泽金老师 微信视频号:创业改变教育查看书评
-
轨道交通车载移动测量技术及应用内容简介新时代、新发展催生新需求,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呼唤新测绘。新型测绘面向三维,从传统多尺度向非尺度地理信息实体全息数据库转变。 车载移动测量是实现全息测绘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实景三维城市、市政道路、公路交通等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轨道交通也成为车载移动测量典型应用领域,其带状的测区、平顺的轨道对于车载移动测量具有独特优势。 同时,轨道中线三维重建、建(构)筑物几何病害检测、接触网几何参数检测等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些具有轨道交通特殊的应用,对车载移动测量带来新的挑战,对此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设”)作为轨道交通行业车载移动测量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的先行者,自2014年哈尔滨至牡丹江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开始测试起,多年来一直积极开拓移动测量技术在轨道交通行业的应用。经过持续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国铁设车载移动测量科研团队自主完成了装备集成研制、软件系统研发、项目应用测试,累计工程长度超过5000公里,线路类型涵盖城市轨道交通、普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铁路,为保障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提供了快速智能化的检测技术手段。许磊博士作为中国铁设车载移动测量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在系统梳理科研成果与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编著了《轨道交通车载移动测量技术及应用》一书。该书聚焦车载移动测量技术在轨道交通测量检测中的应用,清晰阐述车载移动测量技术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详尽介绍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及轨迹线解算软件;系统论述数据采集、数据解算、精度分析、质量增强等内容,既有流程又有原理;丰富展现线路测量、轨道几何形位测量、建筑限界检测、接触网几何参数检测以及桥梁偏心检测等工程案例。本书可供轨道交通工程测量、检测相关技术人员,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参考使用。作者简介许磊,1983 年9 月生,毕业于武汉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 现任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注册测绘师。 长期从事轨道交通精密测量、安全监测相关研究及工程应用,承担5 项国家及省部级重点课题研究,主持川藏铁路测量咨询评估等相关的20 余项国家重点工程的项目生产与技术管理工作。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 项、实用新型专利8 项、软件著作权8 项,出版专著1 部,以第一作者发表科技论文10 余篇(其中SCI、EI各2 篇) ,相关研究成果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 项(其中,中国测绘学会“测绘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 项,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 项) 、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奖10 余项、国家铁路局“铁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入库成果1 项、中国铁设“十三五”十大科技成果奖、第四届“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 获铁三院集团公司“十二五”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铁设“十三五”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国测绘学会“青年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人才” 、全国铁道团委“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查看书评
-
《铁路预钻根植桩技术规程》预钻根植桩技术简介:采用单轴钻机进行钻孔、扩底,注入桩端和桩周水泥浆,将植入桩置于已成孔内形成的基桩。 英文名称:pre-bored and root enlarged precast pile 适用范围:适用于铁路工程中预钻根植桩的设计、施工与验收。 技术特点: 1.技术内容完整。规程提出了适用于铁路行业预钻根植桩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方法。 2.高效、绿色、节能、环保。作为一种绿色装配式建造技术,集成了打入桩、灌注桩、扩底桩、搅拌桩的优点,在适用地层和桩基范围,实现了铁路桩基高承载、无挤土、少排污、绿色、低碳、节能环保、低施工噪音施工。 3.适用性广。累计统计1000根预钻根植桩静载试桩时承载力实测值,结合预钻根植桩的作用机理和工业化建造的特点,提出了承载力计算公式,并总结了不同土层的端阻力折减系数; 4.协调统一。本规程采用的设计理论与现行铁路桥涵设计规范理论一致,与铁路系统成熟的技术体系协调,方便技术人员参考设计; 5.智能化、信息化。本规程在施工过程中配套智能控制系统和信息化系统,有效保证桩基整体质量,有利于推动铁路工程智慧工地的建设和发展。 6.自主创新。在预钻根植桩基施工现场桩基定位中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测量定位装置,有效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技术在铁路上的应用。 铁路桥梁桩基标准的诞生01立项灌注桩后压浆技术与预钻根植桩技术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公路,市域铁路,市政,电力等领域已有初步应用,并编制了相关规范。然而,铁路尚未有相关规范指导两项新技术的应用。为进一步铁路高质量发展,发挥标准创新引领作用,填补我国铁路系统桩基技术标准的空白,中国铁道学会立项开展了《铁路桥梁灌注桩后压浆技术规程》、《铁路预钻根植桩技术规程》编制工作。02编制《铁路桥梁灌注桩后压浆技术规程》由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主编,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管理中心、东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共7家单位和高校参编。《铁路预钻根植桩技术规程》由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和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主编,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管理中心、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共6家单位参编。两项规程按工作大纲、征求意见稿、送审稿、报批稿的程序完成编制工作。各阶段广泛征求了建设、设计、施工、检测、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的意见,充分听取了相关主管部门意见,开展了两次技术研讨会和现场观摩大会,多次组织主、参编单位进行专题讨论和集中编写,历时3年,最终出版。标准启动暨工作大纲专家研讨会 2018年12月22日,由中国铁道学会标准化(桥梁)专业技术委员会组织,在北京召开了2018年度中国铁道学会桥涵标专委技术标准编制工作启动会暨《铁路桥梁灌注桩后压浆技术规程》、《铁路预钻根植桩技术规程》工作大纲研讨会,确定了标准适用范围、编制大纲等。 铁路桩基智能后压浆技术研讨会暨现场观摩会 2019年4月13日在江苏常州召开铁路桩基智能后压浆技术研讨会暨现场观摩会,邀请了国内外桩基领域的7位专家作专题报告,共30余家单位,14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并在南沿江城际铁路先行开工段开展现场压浆实验,大大促进了该项技术在铁路的认可。送审稿审查会暨预钻根植桩技术现场观摩会 2020年10月17日~18日,由中国铁道学会标准化(桥梁)专业技术委员会组织,在宁波召开了铁路桥梁桩基标准送审稿审查会暨预钻根植桩技术现场观摩会,线上+线下共计32位委员参加会议。委员对两项标准送审稿做了详细审查,提出了中肯修改意见。预钻根植桩技术现场观摩会对根植桩技术做了详细的介绍和现场演示,为标准研制和下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报批稿专家研讨会 2021年5月8日,召开报批稿专家研讨会,邀请盛黎明、薛吉岗、孙宗磊、韩晓强、高策、周四思等6名专家就送审稿以来的修改进行研讨,与会专家肯定了编制组精心、用心、细心、匠心的工作态度,一致认为规程达到了报批要求。03出版 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作为出版单位,针对两项规程的出版,与主编单位精诚合作,全力保障,按时完成两本规程的出版发行。查看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