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号,永远的火车头
书 号:978-7-113-30650-2
丛 书 名:
作 者:王雄
译 者:
开 本:32
装 帧:
正文语种:
出 版 社: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定 价:78元
-
内容简介
“毛泽东号”机车是中国铁路的一面鲜明的旗帜,是火车头中的火车头。火车头象征着前进的力量,这源自于它本身的强大动力和辐射力、影响力。作者以火车司机的经历和文人的视野,运用随笔的写作手法,穿越历史的风尘,沿着“毛泽东号”的轨迹,探究事实真情,再现历史图景,在追寻其动力意义的同时,重在精神境界的解读和领悟,表达了对火车头的敬重和火车头文化的认知。全书语言灵动,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故事性强,享有阅读快感。 -
前言
一
众所周知,蒸汽机开启了人类进步的新纪元。
19世纪初,一种新的动力机器——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蒸汽时代。
火车的诞生,让蓬勃兴起的工业革命如虎添翼。火车铿锵有力的车轮声,打破了手工业作坊的宁静,以力量与速度之美,成为这个时代的象征,成为人类发明史上一个永恒的经典。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机器无疑是人类前进的动力。蒸汽机开创了机器时代,让交通工具第一次脱离人力或畜力,成为了工业文明的标志性符号。
在这个世界上,火车头一出场,就树立起了一面时代旗帜,一种工业典范,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不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的巨大能量,更因为它代表着社会的前进方向。
在众人的目光里,陆地上奔跑的火车头,与空中飞翔的鸟,还有水中畅游的鱼一样,都保持着某种一致性——它们都有很快的速度,好像随时都要挣脱大地的束缚。然而,它们却享受着大地怀抱的温暖和力量,有着与大地相亲相爱的依赖。于是,贴着地面飞驰成为了它们最好的选择。
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里所说的车头即铁路机车,俗称火车头。它有着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上讲,是铁路机车的通称。广义来讲,比喻起带头作用或领导作用的人或事物。
生产工具的进步,彰显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追寻火车头的车轮轨迹,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发明者内心里的豪气勃发、远见卓识,以及继承者的阳气十足、开拓创新。汽笛声声,车轮滚滚,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气质,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火车头。
二
阅读逝去还不算久远的19世纪初的图景,史书上墨迹未干。
那是一个热血沸腾的时代,是血的流速突然加快的时代,人们的想象力空前地活跃,空气中弥漫、回旋着聪明才智,像雨露、阳光一样,滋养着人们的壮志和雄心。就在这种背景下,一种动力机器的脱颖而出,是很自然的事情。
走进蒸汽时代,就等于走进了一个宽阔、放纵、野性而充满想象力的时代。蒸汽机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大脑,孕育着变幻莫测的思想,充满了不可驾驭的力量和不可预知的变化。它又像一个有着强大生育能量的母体,眨眼间,就繁衍出无穷的生命来。很快,蒸汽机的衍生品纺织机、抽水机,乃至蒸汽机车相继问世。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蒸汽机车,它以其雄壮气质和水雾色泽,走入民众的生活之中,改变了人类的行走方式。当时,尽管还不可能脱离马车的木轮子,但机器的力量开始显露出朝霞般的灿烂与美丽。
1802年,一位雄心勃勃的机械工人用钢铁制造出新的轮子,大胆地安装在蒸汽机上,制造出了在轨道上行驶的实验性蒸汽机车,让人们感受到了钢铁的坚硬和蒸汽机车行走的分量。他的名字叫特里维西克,一个英国矿工的儿子。
据考证,具有实际意义的第一声火车汽笛,拉响于1814年。
那一年,英国人斯蒂芬森借鉴前人的经验,终于打造出一台能够载人拉货的笨重铁家伙。那是一个重大发明不断涌现的时代,人们似乎习惯了震惊。然而,这个铁家伙实在太引人注目,从它摆放在轨道上开始,前来参观的人就络绎不绝。
人们喜爱蒸汽机车的姿态,雄浑与笨拙,憨态可掬,一副羞涩模样。人们喜爱蒸汽机车的气质,既含蓄,又张扬,气宇轩昂,一副猛虎下山的凶狠架势。
火车头的品质与气概,带来了人类社会观念和行为的变革,迎来了世界的新格局、新面貌。它在展现新时空的同时,给人们许多联想和启示。火车头成为开创性、正义感与磅礴力量的象征。于是,人们将先进事物、科技知识,以及方向性、前瞻性的事物,比喻为“火车头”。
人们在追忆古希腊时代时,将数学称为古希腊文明的火车头;人们在描绘战争时代时,将革命形容为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人们还将人类前进的脚步,比喻为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如此等等。
纵观历史风云,蒸汽机车开创了机器时代,被视为工业文明的标志。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拉开了信息革命的序幕,高速动车组成为新时代的象征。
每个时代的火车头,都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里程碑。
三
翻阅中国火车头历史,旧中国落后挨打,旧中国铁路是建立在外国列强侵占掠夺阴谋背景下的无奈。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英国侵略者出于掠夺中国财富的目的,将工业革命的成果——铁路,推销到了中国。晚清政府闭关自守,视铁路为破坏风水的“奇技淫巧”,先是拒绝,后是被迫接受。几经波折,铁路最终铺就在了中国大地上。在旧中国破旧的铁路线上,行驶着近200种型号的蒸汽机车,或从国外进口,或外国人在中国仿制,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
谈及蒸汽机车,人们似乎都记住了它通身的黑色和那醒目的大红轮子。其实,蒸汽机车的黑色记忆,是一种误差。那实际上是一种藏青色,一种很稳重、很含蓄的深蓝。
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馆机车陈列大厅,有一台直接涂抹成藏青色的蒸汽机车:KF1型006号。这台英国工厂制造的蒸汽机车,设计者却是中国人应尚才。由于旧中国没有生产能力,只得将中国人设计的图纸拿到英国工厂去制造。
在旧时代的黑夜里,中国人应尚才秉笔绘图的身影,是一抹特有的亮色。他当时只是铁道部的一个小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工程师,却设计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KF1型”蒸汽机车。
几十年后,我在国家图书馆里仔细搜索,终于找到了当年应尚才的笔迹和他的思想,触摸到了他广阔的思维空间。那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星空,智慧之星在闪烁。
有人说,应尚才选择藏青色,表达了人类对天空的情感和依恋。因为它是自由的颜色,代表着对飞翔和速度无限的渴望。同时,又是一种深邃、迷离的表达,具有梦幻特质的色彩。我以为,藏青色很能代表中国人的性格,踏实、敦厚、稳重。
将火车头赋予藏青色的特质,也许是应尚才的一大发明。
这是旧中国铁路瞬间的辉煌。不是时代铸就了应尚才,而是应尚才超越了这个时代。
四
新中国的诞生,让慢悠悠的火车头姿态,从飞扬的尘埃中明晰起来,像长空中缓缓降落的鸟,恢复了稳健端庄、直冲云霄的姿势。新社会的阳光,将人民当家作主的那份沉着与自信,收敛在火车头的钢架骨骼和吞云吐雾的气势里,又透过大红色轮子抖搂出来,放射出前所未有的激昂、奔腾的气息。新中国的火车头,以钢铁般的巨人形象,向新的时代致敬!
新中国的伟大不仅仅是通过纪念碑式的雕塑来建立的。火车头的姿态,包含了民众意气风发的立体形象,以及铁龙腾飞的国家意志。火车头昂首阔步的身影,正是对新中国自信与自豪最真切的表达。
新中国铁路飞速发展,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高速动车组,一次次铁路动力的变革,极大地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铁路一举跨入世界铁路先进行列。
中国火车头,记录着历史的变迁。从革命战争年代“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到改革开放开时期“开往春天的列车”,再到“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随着时代的进步,每当中国革命、国家建设的关键时刻,人们都会赋予“火车头”新含义和新意境。
从蒸汽机车的遥远记忆,到高速列车风一般的神奇速度,乡愁与情怀,是游子永恒的主题。长长的站台,总是弥漫着情感的因子,飘荡着或浓或淡的乡愁。今日故乡不再遥远,让我们背起行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身处异地的人们,随时可以享受亲情与爱情的美好,感受新时代生活的甜蜜。
五
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在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上,奔驰着千万台火车头。其中,有一台火车头悬挂着金色的毛泽东像,穿越时空,呼啸而来,奔驰前行。它就是响当当的“毛泽东号”机车。
驾驶史诗般的机车,书写新征途的传奇。“毛泽东号”机车从解放战争的战火硝烟中开来,行走天地之间,吐纳宇宙风云,风驰电掣,多拉快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体现了工人阶级永远跟党走的坚定意志。
“毛泽东号”四个字,分明有着沉甸甸的分量,行云流水,掷地有声,足以抵御时代变换给记忆造成的残缺,让我们重温那个年代的血脉精髓和声音色彩。
“毛泽东号”机车的诞生,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中国铁路工人支援革命战争的产物。几十年来的奔腾不息,一台单纯的火车头,已经演绎出丰富的内涵。如今我们可以从中悟出深刻的意义,那就是阶级、政党和领袖的关系。历经过暴风骤雨考验的“毛泽东号”和“朱德号”蒸汽机车,堪称中国铁路文物中的“瑰宝”,也是中国铁道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毛泽东号”机车先后跨越蒸汽、内燃、电力三个动力时代,经历五次机车换型,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国家的巨变,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毛泽东号”机车最过硬的是安全行车,从战争时期到和平年代,到新中国建设时期,杜绝了一切行车事故。截至2023年6月28日,“毛泽东号”机车实现安全走行1200万公里,这个距离约等于绕着地球赤道跑了300圈。一台机车与一个庞大的安全公里数,这在世界铁路运输史上是一个奇迹。
大约在1978年2月,“毛泽东号”蒸汽机车退役,被封存在北京西郊的101车库里。这台英雄的机车在长达30多年的运行中,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先后经过一百多项技术改造,其外观也在不同时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将每段历史时期的时间定格。1992年,中国铁道博物馆筹建时,这台饱经沧桑、极富革命色彩的老式蒸汽机车,被征集到中国铁道博物馆。
2001年,中国铁道博物馆组织力量,对“毛泽东号”蒸汽机车进行了彻底整修。当时,蒸汽机车已经基本淘汰,缺乏蒸汽机车修车设备和有经验的技师。南口机务段的检修工人闻讯后,主动前往101车库对机车进行整修,全面恢复了机车的原貌。如今,这台机车馆藏于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馆机车车辆大厅,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毫无疑问,退役后的“毛泽东号”蒸汽机车,已经成为一种历史象征,一座神圣的火车头丰碑。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火车头,它以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着革命红色基因,矗立起新中国铁路的图腾。
在这里,游客们、火车迷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它不一样的气息。
“毛泽东号”超越物理力量的精神之美,自然成为人们热衷的对象。这种精神之美,只有在文明的国度,才可能发扬光大。
六
当有生命的钢铁与一片博大的土地相遇,必然会演绎出最完美的历史传奇。尽管它也许会褪色,或者说曾经辉煌,但它的精神是永恒的。
这是一个加速度的时代,不到200年,蒸汽机车就停止了运转。20世纪中叶,蒸汽机车相继从一些发达国家退出历史舞台。1960年,美国最早让蒸汽机车下线。接下来,法国于1962年,英国于1968年,日本于1975年,德国和苏联于1977年,也相继停用蒸汽机车。2005年12月8日,蒸汽机车在中国全部退役。自此,在世界铁路上飞驰了180多年的蒸汽机车,终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一次工业革命落幕后,代表着那个时代的蒸汽机车,却被寄托了一种怀旧情绪,随着岁月的延伸,这种情绪愈加浓厚。在现代中国,半个多世纪的远行,人们大都依赖蒸汽机车,那略显笨拙的火车头总是很容易勾起人们一帧又一帧的往事记忆。
蒸汽机车作为一种历史,已经远去了。退役的蒸汽机车,大部分送回了炼铁熔炉,少数幸运儿被当作古董,陈列在博物馆或游乐园。
如今,人们已经再也看不到白雾环绕的蒸汽机车身影,也听不到那粗重的喘息声,只能在博物馆或者老照片上才能看到它曾经的样子。然而,蒸汽机车那无坚不摧、车轮滚滚的铮铮铁汉形象,在升腾的蒸汽和璀璨的炉火中闪耀,成为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象。
随着蒸汽机车的消亡,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形成了一股“蒸汽机车收藏”热潮,成立了众多的火车迷组织。尤其是在蒸汽机车的祖籍英国,每年要举行蒸汽机车节,来纪念这位对人类社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表达人们对工业文明的尊重和敬仰。
早在19世纪末期,英国就出现了“工业考古学”,继而发展到以英国为中心的许多欧美国家,都诞生了“工业遗产学”。它与文化史、经济史等并行,同为近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门对过去的工业机器和设备进行调查、记录、保存的学问。铁路的起源与发展,蒸汽机车的消失,无疑是工业遗产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
火车头承载着时代记忆,属于大工业时代的经典,理应属于大工业遗产。蒸汽机车的问世,成为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发电机的问世,让电力逐步取代蒸汽力,成为重要的清洁动力。飞驰的高速动车组,集当今新技术之大成,代表了时代最前沿科技。
工业遗产学有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当今日益流行的大工业遗产旅游。这是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保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它不仅仅是旅游形式的突破,而是工业遗产的价值再现。随着大工业遗址的利用和改造项目的兴起,衍生了众多艺术创意产业区,如德国鲁尔区的埃森工业区、意大利米兰托尔托纳,以及中国北京的798工业遗产艺术区等,给人耳目一新的体验和享受。
七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30多家蒸汽机车博物馆,它们是博物馆家族中的宠儿,备受人们的喜爱。就我国而言,近十家铁路博物馆中,真正设立有蒸汽机车专门展厅的只有中国铁道博物馆、沈阳蒸汽机车博物馆、上海铁路博物馆和云南铁路博物馆。其他的铁路博物馆,只是在展馆门前摆放几台“解放型”或“上游型”蒸汽机车,作为一种铁路标志而已。
火车头遗产作为大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世界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信息,见证了世界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蒸汽机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功臣,以无坚不摧、所向无敌的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它们的老化和退役,并不意味着其价值的消失。如果采用一种非生产的方式将它们保留下来,以其他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则将在人们景仰和爱慕的注视下,获得永生。其意义在于,让飞转的大红轮、震撼的汽笛声,永远嵌入人们的脑海中,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无法忘却的激动与感怀。
位于北京的中国铁道博物馆,是我国最大的铁路博物馆,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它的前身是铁道部科学技术馆,2003年9月1日正式更名为中国铁道博物馆。其东郊馆建筑面积达20 500平方米,这里是万千火车迷心中的圣地。机车车辆展厅的8条展示线上,收藏了中国铁路不同时期、多类型、多制式的机车车辆130台,其中蒸汽机车30台,包括我国现存最早的“0号”机车等13个型号。一台台火车头,很是威武壮观,既有旧中国使用过的由英国、美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制造的蒸汽机车,也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主生产的首台蒸汽机车。每台车都配有文字说明牌,标注了机车型号、轴式排列、车长、设计速度、制造国家、制造年代等。这些火车头,是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落后到现代的历史见证。
自1876年中国大地出现第一条铁路起,铁路发展就与民族兴衰密不可分,与民族工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旧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状态,民族工业发展迟缓,才不得不大量进口国外机车,使我国成了“万国机车博物馆”。这段屈辱的历史,不仅是爱国主义的好教材,也是我国铁路产业发展史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阶段,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痛定思痛,我们收藏历史,正是为了牢记历史,奋发图强。
八
中国铁路博物馆馆长李春冀先生告诉我:“眼下,每天博物馆都要迎接大批来自欧洲、美洲的游客和摄影家。他们像迷恋收藏、集邮一样,迷恋老式蒸汽机车。他们在蒸汽机车展览大厅里观赏、拍照,甚至转录蒸汽机车运行的轰隆声、汽笛的吼叫声。蒸汽机车上的零件、牌子,甚至火车司机用过的乘务手册都成为游客们高价收藏的对象。显然,他们试图通过亲身体验,来恢复对大工业遗产的记忆和敬重,表达一种刻骨铭心的情怀。”
其实,每个人都生活在当代里,每代人都是站在当代里回望历史的,而他曾经立足的“当代”,又终将成为“古代”,成为后人的追思和过往的风景。
对历史的深情缅怀,不仅仅是一种尊重,更是在汲取文化力量。如大江东去,滚滚波涛成就了强大的推动力。民族发展纪事,成为全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又成为各种各样、丰饶而绵长的历史叙事。它是我们内心的文化坐标,一个永不偏移的原点。如同火车头,行走了千里万里,终究要回到始发地——机务段。
我以为,被封为“遗产”的文化,是死的文化。因为只有死者,才谈得上“遗产”。只有把文化交还给日常生活,交给活着的人们,文化才能活回来。有了参观者,博物馆里的文物,才能真正复活。
走进历史,走进文化。以“毛泽东号”机车为代表的中国火车头,无疑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大书,也是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值得我们认真阅读、欣赏和品味。我充满诚意地写下这些文字,本就是对历史文化的敬重,对“毛泽东号”机车的敬仰,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期待这些文字多一些分量和价值。让历史告诉未来,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收敛征程风雨,凝聚奋进力量,串连起一部“毛泽东号”机车成长史,一部精神闪烁的群体文明史。
“毛泽东号”,中国铁路永远的火车头,其榜样和精神力量,激励着中国铁路人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 -
目录
绪 言:火车头畅想曲
第一章·中国“第一火车头”
沙河口源由
“田家烧锅”的记忆
中东铁路抗战纪事
吕正操局长来了
“死机复活”运动
向“毛泽东号”看齐
永当开路先锋
听从周总理指挥
火车头的印迹
第二章·毛泽东与“毛泽东号”
流动的办公室
亲笔签名的《毛泽东选集》
领袖与火车司机
乘坐“毛泽东号”远行
喜欢称“毛泽东同志”
让“青年团”改名
“火车头币”的疑虑
“韶山铁路”不是寿礼
毛家后人与“毛泽东号”
第三章·“毛泽东号”的司机长
首任司机长陈捷三
李永签名《和平宣言》
郭树德的“激动时刻”
岳尚武的“节煤经”
“不服输”的蔡连兴
“顶风上”的郭映福
中央委员陈福汉
走出国门的高俊亭
王志祥的荣誉感
无怨无悔的葛建明
“技术尖子”赵巨孝
“问不倒”的刘钰峰
“最美职工”王振强
第四章·“伟人号”机车的天空
“朱毛”不分家
“朱德号”的诞生
不断超越自我
朱德与“朱德号”
当火车司机的儿子
“周恩来号”的荣光
周恩来与“铁甲车队”
心中的“周恩来号”
汽笛声声“哥仨好”
第五章·“毛泽东号”的文化力量
“毛泽东号”车徽
车徽制作的故事
当年的“国家荣誉”
郭沫若访“毛泽东号”
一幅油画的考证
“毛泽东号”车模文化
当好“毛泽东号”人
最安全的“火车头”
永远的“技术一流”
时代的“首发车”
后 记 我心中的“毛泽东号”
-
作者介绍
王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汉水文化学者。西南交通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兼职教授。1989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学术论著多部,共计720万字。作品先后被《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全国重点报刊刊登或转载。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阴阳碑》《传世古》《金匮银楼》(合称“汉水文化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速度——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中国智慧——中国高铁科技创新之路》《中国力量——高铁正在改变中国》(合称“中国高铁三部曲”)。以及《汉水文化探源——一位河流守望者的文学手记》《中国火车头》《采访艺术论》《〈红楼梦〉写作之美》等散文、随笔。作品被译为英、法、德、西、俄、阿、日、罗、波等多语种,由外文出版社与国外出版社合作出版,面向全球发行。 -
编辑推荐
“毛泽东号”机车是中国铁路的一面鲜明的旗帜,是火车头中的火车头。火车头象征着前进的力量,这源自于它本身的强大动力和辐射力、影响力。作者以火车司机的经历和学者的视野,运用随笔的写作手法,穿越历史的风尘,沿着“毛泽东号”的轨迹,探究事实真情,再现历史图景,在追寻其动力意义的同时,重在精神境界的解读和领悟,表达了对火车头的敬重和火车头文化的认知。 -
书评书荐
-
附件下载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