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官网!
$itImage.title$

徐邦栋文集

书      号:9787113281168

丛  书 名:

作      者: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译      者:

开      本:大16开

装      帧:精装

正文语种:

出  版 社: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定      价:180

  •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徐邦栋先生滑坡防治技术研究方面的文章54篇。其中第一部分滑坡防治研究综述6篇,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滑坡防治技术研究的总结。第二部分专题论文34篇,有的是公开发表的论文,有的是会议和内部交流资料,系首次发表,分别论述了滑坡的定性和分类、发生的机理、推力检算及防治措施,以及几类重大、特殊滑坡的成因和防治,从中反映了滑坡学及其防治技术的发展成就与发展历程。第三部分重大项目咨询14篇,收录了先生一些重大典型滑坡治理的咨询意见。
  • 前言

    值此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原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成立“花甲”年之际,迎来了国内外著名滑坡专家、西北研究所滑坡研究室第一任主任、一代宗师徐邦栋老先生100周年诞辰。由西北院牵头搜集编辑的《徐邦栋文集》即将出版,作为徐老的学生(或者说“徒弟”)由衷地感到高兴,这是徐老先生继《滑坡分析与防治》《高堑坡设计及病害分析与防治》《山区大中型山坡病害“轮廓勘察”的定性技术和方法及病害防治》三部专著后献给滑坡防治领域的又一份厚礼。


    受大家之托领受为《徐邦栋文集》写序之任务后,我诚恐诚惶、夜难以成寐,“老头”亲切的面容时常在我眼前浮现,洪亮而坚定的声音时常在我耳边响起。我是1985年进入铁科院西北研究所滑坡研究室工作的,作为实习生就有幸参加由徐老提出的“地质力学调查分析方法在破碎岩石滑坡中的应用”课题的研究工作,亲耳聆听“老总”教诲凡30余年,在滑坡防治专业领域经历了从“蹒跚学步”到独当一面的成长过程,也目睹了徐老从精神矍铄到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但“老头”清晰的思路、洪钟般的声音、殷殷的嘱托,时常在激励着我。作为西北院第三代滑坡防治专业“传承者”之一将他的滑坡防治技术体系的精髓、严谨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传承下去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乐意领受这一任务,以表达我对徐老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怀念!


    徐老一生经历丰富而坎坷,他1921年出生于南京,1939年4月入黄埔军校第三分校政训第一总队学习,1940年考入中山大学土木工程系,1944年毕业并获学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前参加了柳州、罗平机场修建、南京修堤、北平和青岛公路设计,以及从事湘桂黔铁路来湛段桂境工程处技术工作。1950年调入铁道部西北干线工程局,从此献身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参加了天成、兰银、宝成等新线铁路选线测量工作。1961年冬被调入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主持和领导了崩坍滑坡防治技术的研究工作,坚持科研密切结合生产,带领三代科技工作者系统研究了各类滑坡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有效防治措施,经过近四十年探索与努力建立了结合我国国情的独特的滑坡防治理论和方法,创立了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学科。至今,编著的“一本书”,确立的“八大法”“三段式”“五阶段”“十原则”等成为经典。他是我国滑坡研究的开拓者和一代宗师。


    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我国铁路建设向山区延伸,由于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向选线提出了新的课题,徐老结合地质条件选择线路位置及高填、深挖和不良地质地段的路基特别设计,奠定了路基设计中的主要准则。在宝成铁路宝略段路基设计及配合施工过程中,他身体力行,刻苦学习地质知识,大胆在实践中贯彻工程与地质相结合,制订了当时我国铁路系统尚未规范与先例的多种山坡地质病害防治的技术原则和方法。同时设计了相应配套的排水和支挡措施,尤以按自然条件与工程地质比拟方法取得的各类设计为主,核对检算结果成效最显著。研究并开发了支撑盲沟、支撑切沟、支撑渗垛、渗水盲洞、截水泄水隧洞、仰斜疏干钻孔群、沉井抗滑挡墙、抗滑明洞用于治理山坡病害等,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并将其写入宝成铁路修建技术总结《路基设计及坍方滑坡处理》一书及论文、专著中,这是我国有关这方面最早提出的完整经验总结,初步奠定了我国路基特别设计和病害治理的基础。徐老被苏联专家称为中国的路基专家。


    1961年徐老调入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主持崩坍滑坡防治技术的研究工作。按建所初期确定的任务:“以两宝为主兼顾鹰厦,以其成果为西南新线建设服务”。他带领科研人员对宝成、宝天两线遗留的十余处大型复杂病害工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试验研究,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随后带领同事制定了滑坡防治技术研究的科技攻关规划和建议,先后进行了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与残余强度、铁路沿线滑坡类型和分布规律、抗滑桩的设计计算方法研究等系列研究。1971年,在系统总结10年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他为主完成了以治理我国铁路滑坡为内容的《滑坡防治》一书出版。该书系统论述了滑坡的定义、要素、术语,滑坡的分类和特征,滑坡与其他斜坡变形的区别,滑坡产生的条件、原因、勘察方法、滑坡的稳定性评定方法,滑带土的残余强度变化规律和多次剪的测试方法、治理原则和措施,以及挖孔抗滑桩设计计算方法等。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滑坡的专著,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学科领域的空白,其内容被列入高等学校教科书和有关规范中。他主要撰稿的《滑坡的规律与防治》成果获1982年全国自然科学三等奖。


    20世纪70年代至今,他着力研究工程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在滑坡和高边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他不仅注意区域性构造的影响,而且更加注重工点附近小构造的性质、分布、相互切割关系和发生的先后次序以及它们与滑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对象是不均质出发,从动态和可能变化出发,提出对每一个具体病害工点。依据这一理论和方法,可以在几天内对一个大型复杂滑坡作出边界条件、条块划分、滑带部位、地下水大致分布和滑坡性质的判定,从而指导勘察并大大减少了勘探工作量,节约时间和投资。同时领导和研究了锚索抗滑桩技术,改变普通桩的悬臂受力为近似简支梁受力,节约投资30%以上,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滑坡空间形态确定、动态监测及锚索抗滑桩技术”1991年获铁道部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他是主要受奖人之一,其中他主持的滑坡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调查分析方法具国际水平。


    在近六十年山坡病害防治研究生涯中,徐老提倡科研创新必须建立在丰富的工程实践基础上,“地质与设计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积累了丰富工程实践经验。他最具特色的是快速识别与判定山坡病害性质与稳定性,并能提出行之有效处治措施。如1962年他奉命参加铁道部组织的鹰厦、外福两线因路基病害1 000余处,大型复杂的90余处,并一一分析了病害性质,提出了勘察和研究要点以及治理方案,经3年治理保证了线路畅通。1966年初,铁道部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要他带领科研人员赶赴现场处理贵昆铁路接轨后出现的包括二梯岩、扒那块、格里桥滑坡等9处大型病害。经过详细调查分析,取得了丰富的资料,病害性质判明正确,不同工点不同治理,很快保证了铁路的畅通,并首次将沉井抗滑挡墙用于二梯岩滑坡治理。1966年成功治理了成昆铁路会仙桥错落、甘洛二号等滑坡。他用工程地质比拟法确定滑坡推力进行设计,争取了施工时间,并首先研究开发应用挖孔钢筋混凝土抗滑桩防治滑坡的新技术,随后在国内治理大型滑坡工程中被广泛使用。1985年“复杂地质、陡峻山区修建成昆铁路新技术”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他为主要受奖人之一。


    他还参与了湘黔、枝柳、襄渝、太焦、梅七等众多铁路线重大滑坡工点的调查和方案论证,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好评。


    1975至1976年,应冶金工业部邀请赴阿尔巴尼亚处理我援阿项目古里库奇选矿厂厂址滑坡。发现该滑坡所在山体及湖岸位于倒转背斜构造地带,滑坡为沿向湖倾的顺坡逆断层形成厚13 m的滑体,不存在向湖有深层、顺层和多层滑动的可能。为抢救已形成的厂房,防止该滑坡大动继续破坏,首先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先确定滑坡推力,运用桩排,制止滑动,既争取了治理时间,又保证了安全,仅历时一年治住滑坡保住工厂,受到阿方称赞。


    与此同时,他还应邀对该国菲尔泽水电站坝址上游左岸的布拉瓦大型岩石错落与滑坡防治进行了咨询,既否定了体积达9×107 m3的整体滑动,也不同意仅是构造现象无滑动可能的结论,而是根据岩体构造格局与变形形迹划分为6×108 m3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错落与3×107 m3的近代再错动两部分,而可能滑动者仅为错落前部的12×106 m3(分为三条,每条四级),并按滑坡的不同剪出口高程和不同滑动体积,提出了分期蓄水及按可能分块的最大体积的涌浪模型试验求得的数据加固相关的设施,保证了安全。


    徐老先生几十年走过的是艰苦奋斗的道路,是勤奋耕耘、不断学习、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道路,是科研结合生产的成功道路。他虽已在国内知名,但是永不满足,从不停歇,继续奋斗在防灾减灾战线上,许多疑难而危急的滑坡使不少人望而却步,或建议搬迁,或建议改线,而他却敢于知难而上,提出治理方案。有人说他胆子大,实则是他技术精湛、责任心强,特别是具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在煤炭、冶金、水电、市政、公路系统主持或参与数百处滑坡治理方案论证、咨询,有些是著名的重大复杂的滑坡治理工程,如三峡库区黄蜡石滑坡、链子崖山崩,山西霍县电厂滑坡,韩城电厂横山滑坡,陕西临潼骊山滑坡,国道318线二郎山隧道东引道1号、2号、3号滑坡,北京戒台寺滑坡等。他的建议与意见绝大多数得到采纳与验证,有的还经过激烈的争论扭转了会议的方向,充分都展示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和无与伦比的综合判断力和预见能力。


    1983年他在对四川綦江松藻煤矿金鸡岩广场滑坡群进行研究治理时,指导把锚索抗滑桩技术首次用于滑坡治理。


    他在深圳市月亮湾电厂高150 m的花岗岩高边坡的设计中,应用工程地质力学方法系统分析了岩体的构造格局、岩体结构及各级边坡在不同高程上可能产生的变形类型,对不同部位提出了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深圳市罗湖至沙头角高速公路滑坡治理和边坡加固上首先采用了锚索框架结构,使施工更为快捷、方便,以后在许多工点推广应用。


    21世纪初期,在他82岁高龄时咨询并具体深入工地主持调查完成了云南省昆(明)―曼(谷)高速公路元江―磨黑段课题研究工作的同时应邀解决了多处严重复杂病害工点的整治,该项研究报告经交通部审查通过并获奖。


    徐老的另一大特点是技术上从不保密,且诲人不倦。早在1962年他就提出不同专业之间交叉渗透的思路:“学工程设计的人员必须在实践中学三年地质,学地质的人员必须搞两年设计。”他最早在西北研究所培养了一批既懂工程地质又懂工程设计的岩土工程人才,使该所的滑坡防治更全面、更切实、更受生产单位的欢迎,在国内具有特色。而且走到哪里讲到哪里。研究生和跟随他工作过的技术人员大多成了各行各业灾害防治的专家和骨干。


    20世纪80年代末他培养3位研究生进行专业课实习和论文写作,“老头”每天晚上在家上课至深夜,延续2个多月。我也许有与他同住在一个单元这个“得天独厚”优越条件,也许有他认为“孺子可教”的潜质,要求我每节课必到,时间长了难免有些“懈怠”,记得有一次他亲自上楼把我拽下去听课。我的第一篇论文《岩组微构造分析在葡萄园西破碎岩石滑坡群的应用》也是在他亲自修改下完成的,并获得西北所青年论文比赛优秀奖。随后我参与或主持的韩城电厂滑坡、陕西城固陕飞膨胀土滑坡、临潼骊山北坡滑坡、成昆铁路毛头马1号隧道滑坡、深圳月亮湾电厂高边坡病害加固、深圳莲塘水厂滑坡和罗沙公路系列边坡加固工程都是他亲临现场、亲自指导下完成的。21世纪初我走向领导岗位,肩负起西北院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和技术把关的重任,始终没有忘记“老头”的教诲,始终把科研创新、解决重大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和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这一时期80多岁高龄的徐老不能亲临现场了,但在重大项目实施中也不断请教“老总”,解决一些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如北京戒台寺采煤与滑坡变形的机理,二郎山隧道东引道3处滑坡的治理和课题研究,攀枝花机场滑坡,襄渝铁路增建二线引发的旗杆沟隧道变形(赵家塘滑坡)问题等。徐老的敬业精神与追求使我们后辈永远学习的楷模。


    当前在滑坡防治学术领域存在一些“浮躁”现象,有的“断章取义”没有深入系统学习滑坡防治基础理论;也不知道这些理论的来龙去脉;有的缺乏野外实战的“基本功”,以徐老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学者所编著的“一本书”、创立“八大法”“三段式”“五阶段”“十原则”,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千锤百炼集体智慧的结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编撰本书的目的就是继承和发扬徐邦栋的学术思想,学习他严谨求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愿本文集对青年技术工作者的成长起借鉴作用,对西北院的发展,乃至我国的工程建设和滑坡防治技术学科发展起推动作用。


    本书收录了徐先生滑坡防治技术研究方面的文章54篇。第一部分滑坡防治研究综述6篇,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滑坡防治技术研究的总结。第二部分专题论文34篇,有的是公开发表的论文,有的是会议和内部交流资料,系首次发表,分别论述了滑坡的定性和分类、发生的机理、推力检算及防治措施,以及几类重大、特殊滑坡的成因和防治,从中反映了滑坡学及其防治技术的发展成就与发展历程。第三部分重大项目咨询14篇,收录了先生一些重大典型滑坡治理的咨询意见等。以飨读者。本文集在编辑时将维持原文中文字语言表达风格;符号、计量单位、格式等每篇文章保持统一。


    巍巍皋兰,黄河水长,老师之恩,永志不忘。


    本文集在编制期间得到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参加本书工作的同志有张永康、李伟、侯李杰、王仲锦、张永生、焦海平等。在本文集即将出版之际对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期的支持和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 目录

    第一部分滑坡防治研究综述1铁路滑坡防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3国外滑坡防治与研究现状述评9我国铁路路基滑坡防治14第四届国际滑坡会议简况及当前国际有关滑坡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动向20滑坡概况总报告25滑坡防治研究28第二部分专题论文37宝成铁路防止路基遭受淘刷的几种建筑物39深挖路基设计经验58滑坡检算78岩质边坡问题89鹰厦、外福两线几类主要路基病害及处理的分析研究135有关治理铁路沿线滑坡的几个关键性技术问题149确定滑坡滑动带的方法156宝成铁路西坡车站滑坡区的研究161宝成线西坡滑坡区区域地质构造及其与滑坡的关系176防治铁路滑坡的几点体会188古里库奇镍铁矿选矿厂厂址滑坡与防治——工程地质比拟计算办法在设计中的应用221滑坡的特点和分类与整治的关系247大海哨车站岩石顺层滑坡群的研究256确定滑坡推力的工程地质比拟法265不同类型滑坡的含义及特点272二梯岩隧道出口滑坡整治278岩石顺层滑坡的某些性质与地质构造间的关系及防治288滑坡防治措施简介298贵昆线曲靖至马过河间岩石顺层滑坡性质及其防治的研究报告3
  • 作者介绍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铁西北院”),是世界500强排名第95位、中国建筑业排头兵的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二级成员单位,成立于1961年,原隶属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0年10月作为国家第二批134个转制科研院所之一进入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2005年12月23日改制为有限公司。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徐老先生继《滑坡分析与防治》《高堑坡设计及病害分析与防治》《山区大中型山坡病害“轮廓勘察”的定性技术和方法及病害防治》三部专著后献给滑坡防治领域的又一份厚礼。编撰本书的目的就是继承和发扬徐邦栋的学术思想,学习他严谨求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愿本文集对青年技术工作者的成长起借鉴作用,对我国的工程建设和滑坡防治技术学科发展起推动作用。
  • 书评书荐

  • 附件下载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