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官网!
$itImage.title$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新论:基于案例的分析

书      号:9787113200206

丛  书 名:

作      者:王庆生

译      者:

开      本:小16

装      帧:平装

正文语种:

出  版 社: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定      价:98

  • 内容简介

    该专著由天津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创新与评价研究中心资助出版。该书内容体系基于以下研究基础:一是由王庆生主编(或独著)的系列著作:旅游区规划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河南省旅游开发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旅游项目策划与管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旅游项目策划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二是由王庆生主持完成的部分旅游规划课题;三是王庆生主持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研究:71373174)阶段成果。
  • 前言





    我可能很难忘记自己游学经历中的部分场景。
    场景一:2007年8月,受二连浩特市委党校邀请为该市全体中层干部做“旅游规划与地区发展”专题讲座。讲座间隙考察二连盐池恐龙化石遗迹保护区,注意到当地有关部门计划整体搬迁该保护区内一化石遗迹密集区至新建立的人造恐龙展示馆。
    场景二:2010年1月,天津市旅游局组织部分专家学者赴甘肃省敦煌市“送教上门”,举办敦煌市旅游产业发展培训班。本人受邀并以“旅游目的地营销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为题进行专题讲座。讲座间隙考察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注意到规模恢宏、仿佛城堡林立的雅丹地貌边缘矗立一块石头,上面朱笔隶书“舰队出海”。
    场景三:2013年5月、6月,本人随天津市旅游局赴西藏昌都地区旅游支教。在为昌都地区旅游管理干部做了“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理念创新与品牌营销”的讲座后,考察了然乌湖和来古冰川景区,注意到犹如蓝宝石镶嵌在帕隆藏布河上游雅隆冰川区域的幽美的然乌湖畔,几个新建的木结构观景亭在阳光下因原木去掉树皮后反射出扎眼的光,极不协调地坐落在青翠的氛围中。
    场景四:2014年4月,考察重庆武隆世界自然遗产景区(属于“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组成部分,“南方喀斯特”由中国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于2007年6月27日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清单”),在其中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高山草原景区,竖立着一个路牌,上面有中英文双语标识:步游道入口(Step swim way entrance)。
    上述场景,在我所主讲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精品课程教学中,被补充进“新教学案例”中,并分别加有注解,场景一:牢固树立自然化石遗迹保护意识,为建立国家乃至世界恐龙遗迹地质公园创造条件;场景二:自然景区应以天然为原则,切忌“画蛇添足”;场景三:人为景观要与周围环境高度协调,力求浑然天成;场景四:世界级景区要在精细化管理上做好功课……简言之,就中国而言,即使是国内外驰名的景区,也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始终没有脱离开旅游开发与规划的研究范畴。
    追溯起来,大致从20世纪90年代初我开始涉猎旅游规划领域,参与完成的第一个旅游规划是《灵宝市函谷关旅游区总体规划》(陈家振研究员主持,1993年9月完成)。在我看来,该规划有两大贡献:其一,这是河南省第一例摆脱由建设部门统领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模式的旅游景区规划;其二,由于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推动了原灵宝市北坡头乡向函谷关镇的更名及发展,并提升了旅游业在乡(镇)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随后的20余年里,我始终没有偏离旅游规划编制与旅游开发实践及其规律的研究。
    总体来看,围绕旅游规划与开发,我及团队的研究与实践重点集中在3个方面。
    首先,基层区旅游规划的编制实践及其规律探究(1993—2002年)。
    主要涉及河南省的20多个县市的45个项目区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题。其中,既有嵩县、栾川县等极具旅游资源特色的县级旅游规划,也有黄帝故里、潘安故里、三苏景区、许由故里、李贺故里等名人主题园旅游规划;既有地跨三市的黄河小浪底库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也有黄河白天鹅生态苑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既有洛阳木札岭原始生态旅游区开发规划,也有陆浑非洲鸵鸟游乐园详细规划;既有以黄河白天鹅、黄帝铸鼎原和西周车马坑著称的三门峡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规划及其修编),又有以曹魏故都闻名的许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几乎涉及基层区旅游规划的所有领域。为了进一步探究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规律,由我主持并连续完成了《河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研究》(1999年)、《旅游区规划研究》(2000年)和《河南省黄河小浪底库区旅游开发研究》(2001年),并分别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特别是,在大量旅游区规划编制实践的基础上,我发表了专著《旅游区规划研究》(2001),对旅游区规划的概念、类型、范围、发展趋势、总体规划内容与程序、专项规划、旅游区环境容量、旅游信息系统以及旅游规划编制新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是国内较早探讨旅游区规划的论著。
    尤其是,1997—1998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首批公派资助,在乌克兰敖德萨国立梅契尼科夫大学研修“游憩地理学”,师从敖德萨大学社会经济地理学教研室主任、地理科学博士亚历山大·多普切夫(А.Г.Топчиев)。其间,系统研究了前苏联国家有关游憩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前苏联游憩地理学研究进展”一文
    。这个时期,由我主持的多项基层区旅游规划,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前苏联游憩地理学的研究成果。ⅳ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新论:基于案例的分析
    序ⅲ
    其次,旅游系统与旅游综合体的研究(2003—2005年)。
    当老百姓把旅游观光当作生活中的一部分的时候,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自然而然地开始受到关注。旅游规划作为旅游产业有序发展的战略指导,其重要性从不被重视到日益重视,以至于发展到“热”的程度。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我有幸与国内文化、历史、古建筑、地理、考古、经济等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合作完成了20多个不同层次的旅游规划以及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方面的项目与课题。由于旅游规划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长,规划理论滞后于规划实践,自然导致旅游规划的不规范性。尤其是从“旅游业发展规划”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跨越,旅游规划成果理应以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为前提。旅游规划工作的难度在加大。在旅游规划编制与研究过程中,我一直追求高质量的规划产品,但要想更好地做到这点,自感现有的专业学识已难以满足要求,所以,我决定进一步出国学习与深造,因此,基于1997—1998年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首批公派资助在乌克兰敖德萨大学的访学经历,从2002年3月起至2005年4月止,我继续选择在敖德萨大学社会与经济地理学方向攻读博士学位,并就旅游系统与旅游综合体作为主修和研究方向。
    大量的研究表明,要想解决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必须把旅游产业的发展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来考虑,也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对В·С·普列奥布拉任斯基1975年提出的地域游憩系统(ТРС)模型结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特点进行了补充完善,尤其是把游憩市场营销与游憩管理等子系统引入ТРС,并把该概念体系用于解决地区层次游憩产业组织的基本理论。该观点刊登在2003年《乌克兰地理学报》第一期的“游憩地理学的理论方法问题——新视觉”文章中。受到导师А·Г·多普切夫《区域经济开发原理》一书关于经济综合体结构层次分析的启发,我于2002年12月在基辅大学《社会与经济地理学》杂志发表“河南省游憩综合体功能结构分析”论文,在乌克兰学术界引起广泛兴趣。由于游憩产业地域组织研究不仅对未来的旅游产业规划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独联体国家旅游地理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优势,因此征得导师同意,我选择了《游憩产业地域组织研究——以中国郑州旅游带为例》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并为此在乌克兰进行了整整19个月的紧张工作。
    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应我的恩师亚历山大·多普切夫(А.Г.Топчиев)强烈建议,以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凝练压缩成了专著《Основы территориальной организации рекреационного хозяйсвта(современный подход к рекреационной географии》)《游憩产业地域组织原理:游憩地理学现代观》,俄语版)。该专著书稿篇幅比原博士论文减了约一半。在此之前,敖德萨大学社会经济地理教研室还没有出版过旅游地理论著,本书也算是补缺之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虑到今后到俄语国家留学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也试图把中国的“方块字”留在异国的文化中。因此,征得敖德萨阿斯特普林特出版社的同意,我特意把导师的前言译为中文,并加了中文后记,以期对以后有志于在俄语国家研修地理学的人们以借鉴与参考。该专著包括以下5个部分:游憩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作为经济活动部门的游憩产业的特点;世界游憩产业发展的现代特征;游憩产业地域组织原理;游憩产业地域组织案例研究等。该著作的主要观点如下:旅游业是一种经济产业;游憩产业地域组织具有结构性、系统性和功能性特征;地区层次旅游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值得说明的是,由我主持于2005年11月启动的《三门峡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较好地运用了上述研究成果,并把前苏联国家有关旅游系统和旅游综合体理论应用到三门峡市旅游业发展规划与决策中。其间,我主持完成的人事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项目“河南省郑汴洛三(门峡)‘旅游走廊’区域旅游协作战略研究”,进一步深化了三门峡市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
    最后,旅游规划与开发深度思考与新问题探索(2006年迄今)。
    与我国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轨迹相吻合,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旅游规划的理念也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再到综合导向。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旅游规划出现了向市场和产品、产业方向转移以及由宏观规划走向微观设计的趋势,其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广泛发展趋势。城市旅游、旅游产业组织、旅游产业集聚以及可持续旅游等问题逐渐成为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热点和关键问题。2010年10月在天津“中国旅游产业节”上,我国首次举办了“旅游规划生产力论坛”,规划生产力在旅游产业布局与转型升级中的综合性作用得到广泛关注;同时,旅游规划编制需求历史最高峰的到来,又对编制旅游规划,发挥旅游规划生产力效能,提出新的要求和更高标准。
    在这一阶段,我及团队更多地关注了天津区域的旅游产业组织及其国际化研究方面。例如,由本人主持完成的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课题“天津滨海新区旅游产业培育与组织研究”(2007—2009年)、天津市教委高校人文社科重大课题“天津市国际化旅游产业集群培育与管理创新研究——以滨海新区为例”(2006—2009年)以及天津市旅游局重点课题“天津滨海新区旅游业发展研究”(2008年)、2009年天津市重点调研课题“天津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创新研究”(中共天津市委立项)、天津市旅游局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编制重点研究课题“天津市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研究”(2010年)、2011年天津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天津市旅游业产业化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等。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新论:基于案例的分析
    序ⅳ
    基于上述研究与实践,我主编发表了系列论著,如《都市旅游国际化及其产业集群问题研究》(2008年)、《旅游项目策划与管理》(2010年)、《旅游规划与开发》(2011年)、《旅游项目策划教程》(2013年)。在这些论著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都市旅游国际化及其产业集聚问题、旅游系统理论及其应用、旅游地产以及主题旅游项目策划等相关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由我申报的“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资助(项目编号71373174,2014—2017)。该项目的着力点在于,其一,本项目基于产业集聚视角,借鉴地域系统理论,从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动力机制研究入手,探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律,从而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其二,在认识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动力机制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低碳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研究方兴未艾的现状,从有效实施宏观调控的高度,运用管理创新理论,提出与建立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实操价值。其三,选择京津冀城市群为试点,针对部分地方夸大、盲目和畸形发展旅游的现状,研究探讨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路径,具有“推而广之”的借鉴和指导意义。ⅵ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新论:基于案例的分析
    序ⅴ
    实践表明,旅游规划与开发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乃至于与时俱进的论题,始终关乎着区域旅游开发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不断验证着旅游学相关新理论的引入、应用与发展。我力图通过对本人及团队多年以来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的总结与提炼,反映或者部分反映旅游规划与开发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意义、使命、内容、理论、方法以及进展之所在。我认为,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热衷于旅游规划工作的旅游学人,学术使命应远大于经济使命。我非常认同邹统钎博士对旅游规划工作的评价与心语。邹教授在其专著《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2006)“旅游大篷车写真”(代序)中写道: “……在老一辈旅游学家中,陈传康的脑与郭来喜的腿最让我佩服。……同时希望继承郭来喜先生的令所有学者敬佩的、扎实的实地考察精神。……从我个人看来,旅游规划太需要想象力了,我发自内心地对那些规划公司感到钦佩。对我来说每个规划几乎都是绞尽脑汁,……”我对此颇有同感。本人手头一直保存有一本1982年11月郭来喜先生等编写的油印本《旅游地理文集》,该文集在大量野外考察与理论思考的基础上,分别从“旅游地理学论坛”,“中国式旅游事业专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我国旅游资源评介”,“旅游地图问题讨论”,“发展旅游事业的建议”,“旅游城市风光”,“丝路千里访古”,“游记、探胜、采风”,“长城考察随笔”等方面,初步探讨了我国旅游开发的相关问题;1985年,郭来喜先生主持完成的《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开发》则是一个获得巨大成功的旅游地规划与开发范例。陈传康先生1988年主持完成的《广东省韶关市丹霞风景区旅游规划》,开创了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本模式。
    非常感谢天津商业大学学科建设专著资助计划的支持。中国铁道出版社尤其是靳岭编辑对本专著的出版给予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并在文稿编辑方面倾注了大量辛劳,特此谢忱!另外,为了表达对多年来的合作者的感谢之情,本书以脚注形式标注了相关图文的合作者情况,我始终认为,没有我的团队成员多年的精诚合作与严谨工作,没有始终如一的对旅游专业的信心和兴趣,没有国内外同行以及良师益友的启发与帮助,就不可能有我的学术进步。本书也算是对我及合作者在旅游规划与开发领域学术思想的汇报,以求教于专家、同行,抛砖引玉!当然,本书冠名《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新论:基于案例的分析》,其“新”不在于“标新立异”,而在于“探新”和“求解”,因此,阅读本书应把“新论求解”与“案例分析”结合起来,只有如此,才是我的初衷。
    本书由王庆生统纂定稿,研究生张亚州参与全部文稿初稿校对。内容分两个部分,即上篇和下篇。上篇为三门峡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案例,收录专家论证通过的由王庆生主持编写的旅游规划图文及相关案例分析论述;下篇为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新论:基于案例的分析,主要基于王庆生等发表过的论文,重点围绕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领域中有关旅游开发理论与模式探索、旅游产业集群与产业组织研究、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题街区与主题公园开发、区域旅游合作以及区域旅游规划编制创新、旅游地域系统研究、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旅游产业化与提升软实力以及旅游电子商务研究进展等论题展开,并补充旅游开发与规划领域新进展。期望该论著的观点对丰富我国旅游开发与规划领域的研究关注、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进展有所裨益。

    王庆生

    2014年国庆节于天津奥林匹克花园玉兰苑陋室斋。
  • 目录

    目录

    上篇三门峡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案例

    绪言

    第1章/三门峡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1.1规划总则

    1.1.1规划技术路线

    1.1.2规划范围

    1.1.3规划性质

    1.1.4规划期限

    1.1.5规划原则

    1.1.6规划编制依据

    1.2旅游资源及其评价

    1.2.1旅游资源概况

    1.2.2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1.3旅游发展战略

    1.3.1规划指导思想

    1.3.2战略选择

    1.3.3旅游产业定位

    1.3.4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

    1.4旅游开发空间布局规划

    1.4.1三门峡市在全省旅游空间布局中的地位

    1.4.2旅游开发空间布局目标

    1.4.3空间布局原则

    1.4.4旅游开发空间布局

    1.4.5旅游空间开发重点及发展思路

    1.5旅游产品开发与项目建设规划

    1.5.1旅游产品开发

    1.5.2着力打造5张王牌

    1.5.3重点建设十大景区

    1.6城市旅游规划

    1.6.1城市旅游形象定位

    1.6.2特色旅游

    1.6.3游憩商业区

    1.6.4环城游憩带

    1.7区域旅游协作规划

    1.7.1区域协作总体目标

    1.7.2区域旅游协作原则

    1.7.3区域旅游协作战略思路

    1.7.4旅游城市协作体系建设

    1.7.5区域旅游协作的重点

    1.7.6旅游营销及旅行社的协作

    1.7.7旅游运输公司的协作

    1.7.8其他领域的分工与合作

    1.8旅游市场营销

    1.8.1旅游形象策划

    1.8.2市场定位

    1.8.3营销策略

    1.8.4促销方式

    1.8.5旅游营销传播系统建设

    1.8.6近中期旅游节事策划

    1.8.7近期营销方案

    1.9旅游产业发展支撑体系规划

    1.9.1旅游交通与旅游线路规划

    1.9.2文物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规划

    1.9.3环境保护规划

    1.9.4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1.9.5绿化与植被抚育规划

    1.9.6旅游安全规划

    1.9.7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1.9.8人力资源规划

    1.9.9旅游娱乐设施规划

    1.10规划的实施及其影响

    1.10.1规划实施

    1.10.2影响

    1.11近期行动计划

    1.11.1启动重点旅游产品建设

    1.11.2全面营造旅游形象工程

    1.11.3完善和策划七大旅游节事活动

    1.11.4重点提升5条旅游线路

    1.11.5组建三门峡旅游企业集团

    1.12规划实施投入估算

    1.12.1资金投入

    1.12.2投融资战略

    1.13附则

    第2章/三门峡市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2.1城市旅游及其重要性

    2.1.1城市旅游的相关概念及主要内容

    2.1.2城市旅游的重要性

    2.2城市发展背景

    2.2.1三门峡城市体系现状

    2.2.2三门峡城市体系发展

    2.3城市旅游发展现状

    2.3.1城市旅游资源开发

    2.3.2旅游综合接待能力

    2.3.3城市旅游市场开发

    2.4城市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2.4.1优势(S)

    2.4.2劣势(W)

    2.4.3机遇(O)

    2.4.4挑战(T)

    2.5城市旅游发展主要内容

    2.5.1城市旅游形象

    2.5.2特色旅游

    2.5.3游憩商业区

    2.5.4城市旅游产业集群

    2.6城市旅游发展的对策措施

    2.6.1城市旅游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

    2.6.2大力开发城市旅游产品

    2.6.3创造良好的城市旅游发展环境

    2.6.4培育精品旅游产品

    2.6.5大力开拓客源市场

    2.6.6加强城市旅游的辐射和区域合作


    第3章/三门峡市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3.1历史文化旅游产业概述

    3.1.1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

    3.1.2历史文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3.2三门峡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基础

    3.2.1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界定

    3.2.2三门峡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

    3.3三门峡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3.3.1新石器文化遗存集中

    3.3.2西周文化灿烂夺目

    3.3.3黄河文化底蕴深厚

    3.3.4交通与战争文化绵延至今

    3.4三门峡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

    3.4.1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三门峡旅游资源中的地位

    3.4.2三门峡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国内同类资源中的
    地位

    3.5三门峡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级

    3.5.1有国际影响的资源

    3.5.2有全国性影响的资源

    3.5.3有区域性影响的资源

    3.5.4专题性旅游资源

    3.6三门峡市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组织对策

    3.6.1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6.2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3.6.3打造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关于旅游
    形象建设

    3.6.4关于几个重要历史文化旅游区开发的思考

    第4章/基层区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研究

    4.1基层区旅游发展规划修编研究

    4.1.1基层区旅游规划修编的意义

    4.1.2对旅游发展规划修编中若干问题的认识

    4.1.3结论

    4.2嵩县旅游发展规划研究

    4.2.1嵩县旅游发展规划的背景

    4.2.2嵩县旅游发展规划的特色

    4.2.3嵩县旅游发展规划给我们的启示

    4.2.4嵩县旅游发展规划思路的延伸


    下篇旅游规划与开发专题研究

    第5章/旅游开发理论及模式借鉴:国外相关进展

    5.1前苏联游憩地理学研究进展

    5.1.1旅游地域系统研究

    5.1.2前苏联游憩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5.1.3前苏联游憩地理学形成与发展的4个主要阶段

    5.2世界游憩产业发展模式探析

    5.2.1游憩产业是现今发展最迅速的经济部门之一

    5.2.2游憩产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5.2.3现代世界游憩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5.2.4结论
    第6章/旅游产业集群与产业组织研究

    6.1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6.1.1旅游产业集群的重要性

    6.1.2GEM模型

    6.1.3滨海新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GEM模型评价

    6.1.4提升天津滨海新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6.2旅游产业组织问题初探:以渑池县为例

    6.2.1旅游产业组织的概念

    6.2.2渑池县旅游产业组织案例研究

    6.2.3结论

    第7章/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7.1湿地与生态旅游的内涵与关联

    7.1.1关于生态旅游

    7.1.2关于湿地

    7.1.3湿地与生态旅游的关联

    7.1.4国内外湿地旅游开发的经验借鉴

    7.2天津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7.2.1七里海湿地资源概况

    7.2.2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7.2.3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市场调查分析

    7.3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探析

    7.3.1开发原则

    7.3.2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选择

    7.3.3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机制探讨

    7.4结论

    第8章/主题公园与主题街区研究

    8.1中美城市主题公园营销模式分析

    8.1.1主题公园的基本界定

    8.1.2主题公园营销的基本模式

    8.1.3中美主题公园的营销模式比较

    8.1.4中美主题公园营销模式比较研究结论

    8.2论天津意式风情区的旅游开发

    8.2.1天津意式风情区发展现状

    8.2.2目前制约意式风情区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

    8.2.3加快发展意式风情区商旅服务业的建议

    8.2.4关于建立意式风情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问题的探讨

    8.2.5提升意式风情区旅游发展的其他相关举措

    8.3城市主题商业街区旅游开发研究:以天津市和平路—滨江道
    商业街为例

    8.3.1城市主题商业街区的概念、特点

    8.3.2天津市和平路—滨江道主题商业街区的现状
    及其意义

    8.3.3问卷调查及其分析

    8.3.4打造“四化一体”的和谐商业街区

    8.4天津“五大道”主题街区旅游开发对策

    8.4.1主题街区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8.4.2来自上海“新天地”主题街区旅游开发的启示

    8.4.3天津“五大道”街区的发展现状及其意义

    8.4.4“五大道”街区旅游开发的条件分析

    8.4.5打造五大道地区成为标志性都市旅游街区的对策

    8.4.6结语

    第9章/旅游规划编制创新研究

    9.1旅游规划概念研究综述

    9.1.1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

    9.1.2旅游规划的性质

    9.1.3旅游规划的作用

    9.1.4旅游规划编制内容研究综述

    9.1.5旅游规划实施研究综述

    9.1.6旅游规划生产力研究综述

    9.2我国旅游规划存在问题的审视

    9.2.1目前我国旅游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9.2.2规划缺乏新颖的理念和方法

    9.2.3规划忽视全过程管理

    9.2.4规划与实施脱节的原因

    9.3旅游规划创新路径研究

    9.3.1强化观念和理念创新

    9.3.2创新文本编制

    9.3.3创新方法路径

    9.3.4坚持规划系统动态管理

    9.3.5鼓励多方参与

    9.3.6创新旅游规划体制机制

    9.4案例研究

    9.4.1编制创新型模式:泰山模式

    9.4.2政府主导实施型模式:天津模式

    9.4.3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周村模式

    第10章/旅游产业化及提升国家软实力

    10.1旅游业产业化及其体制机制创新:以天津为例

    10.1.1旅游业产业化的内涵

    10.1.2天津市旅游业产业化面临的主要瓶颈

    10.1.3云南省旅游产业化发展经验

    10.1.4天津市旅游产业化体制机制的创新对策

    10.2对旅游业提升我国软实力之作用和功能的思考

    10.2.1问题的提出

    10.2.2软实力的概念及其要素构成

    10.2.3旅游业与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关系

    10.2.4旅游业在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0.2.5发展旅游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措施

    第11章/旅游地域系统与旅游资源深度开发

    11.1旅游地域系统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11.1.1地域旅游系统的概念

    11.1.2河南省地域旅游系统

    11.1.3在全国的位置

    11.1.4结论

    11.2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11.2.1旅游资源开发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内涵

    11.2.2政策体制机制创新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11.2.3大连经验:理念创新与时俱进,制造“大连”品牌

    11.2.4天津市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1.2.5天津市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对策建议

    第12章/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研究

    12.1边境城市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研究

    12.1.1边境城市旅游的特点及趋势

    12.1.2边境城市旅游发展与区域合作

    12.1.3边境城市区域旅游合作的机理——理念、品牌和市场观


    12.1.4结论

    12.2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研究

    12.2.1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分析

    12.2.2充分发挥天津市在京津冀以及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中的
    作用

    12.2.3基于管理创新视角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12.2.4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途径

    第13章/旅游电子商务研究进展

    13.1旅游电子商务概念界定

    13.2国内旅游电子商务研究文献概况

    13.3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研究进展

    13.3.1现状与对策研究

    13.3.2技术与工具研究

    13.3.3ICT与目的地系统研究

    13.3.4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

    13.3.5旅游网站研究

    13.3.6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

    13.3.7旅游电子商务教育研究

    13.4结论与述评

    参考文献
  • 作者介绍

    王庆生
    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开发。
  • 编辑推荐

    1.图文并茂。

    2.管理指导性强。

    3.通俗易懂。

    4.重点突出,编写体例有特色。

    •3.内容真实,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实用性
  • 书评书荐

  • 附件下载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