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圆梦路——京张高速铁路建设走笔
书号: 9787113268862
定价: 68
作者:张风奇
译者:
开本: 小16开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一条百年圆梦路

复兴号行驶在京张高速铁路线上
摄影:孙立军
京张高速铁路,简称京张高铁,真是一条百年圆梦之路。
“车轮铿锵踏云烟,汽笛声声入梦来。”一打开张风奇的书稿,字里行间裹挟的诗意扑面而来。我知道,他是一位诗人,早期热衷于诗歌创作,近十几年来对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多有涉猎,并且收获颇丰。他供职铁路系统,我们曾一同参加京沪高铁建设的采访活动。据我所知,他参与创作的铁路题材作品不下十篇。这篇《百年圆梦路——京张高速铁路建设走笔》就是他的新作。
老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制造”。而设计师詹天佑的名字和他的“人字形”铁路更可谓家喻户晓,令中国人倍感自豪和骄傲。这条始建于1909年的铁路经历一百多年的历史风云,堪称中国近代工业遗存的活化石,至今激励着后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
2019年开通的京张高铁集中国高铁技术之大成,几乎与老京张铁路同一地点、同一路径,将北京与张家口连接在一起,使两地快速融入一小时繁荣圈,对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不言自明。同时,京张高铁的智能化品质熠熠生辉,跃然成为世界高铁的领跑者。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线,届时定会聚焦世界赞许的目光。
本书正题记所言,“一条百年铁路,一首恢宏史诗;一条智能高铁,一部鸿篇巨制;一端连接过去,一端通向未来;一路追梦筑梦,一路盛世图腾”,将新老京张百余年时空纵横穿越交会,相互对应,相互观照,相互借鉴,相互勉励,任历史与现实娓娓道来:“温故与知新在这里顿悟,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融,光荣与梦想在这里延续,科技与创造在这里同行……”
京张铁路无疑是一条有历史纵深感的铁路。作者始终抓着这条线索,不时让飞扬的思绪跨越时空,与百年前的先辈心灵对话,于无形中启发人的思考,以增添作品的厚重感。譬如他在文中写道:“我默默仰视着詹天佑铜像,眼前仿佛浮现出他大手笔设计的铁道线,钢铁的笔画,一撇一捺,在燕山峰谷间铺展开‘人’字形的宏伟意象……大写的‘人’字,大写的詹天佑啊!您是第一个把‘人’写在神州山川的人!”
作者以文学的想象即刻意识到詹天佑的眼神“这是一种渴望心灵交汇的眼神。谁又能真正解读呢?他舞动山河的创意,一如飞翔天际的羽翼,渴望掠过大地的闪电;他纵横千里的设想,一如撒向疆域的珍珠儿,渴望连缀成串的金丝银线;他一生未竟的志愿,一如夏花般绚烂,渴望秋天的橙色和饱满……”
于是作者自豪地写道:“当他看到如今的京张高铁穿山越涧飞驰而过,中国的铁路如此迅猛发展,高铁技术和里程已在全球领先……詹公应该感到欣慰,足可含笑九泉了。”
然后,作者要启发读者一起畅想:“新老京张铁路交会于八达岭的精彩演绎,从当年的‘人’字,改写成今天的‘大’字,难道仅仅是一次偶然的巧合吗?一定还蕴含着更多美好的新寓意……”

摄影:刘权国
作品通篇激情澎湃,涌动着浩荡的诗情,昂扬着向上的力量。作者将身心融入京张高铁建设工程之中,满怀豪情地写道:“在一片山峦起伏的沙盘上,追逐的视线承接着一连串灯光的指引,依次燃亮北京北站、清河、沙河、昌平、八达岭长城、东花园北、怀来、下花园北、宣化北、张家口等站点,我能清晰地看到京张高铁像一条金光闪烁的大项链,将10个珍珠般的车站依次连缀在一起……瞻望高铁前程,的确叫人振奋,诱发人的想象。扶摇浪漫的翅膀,就仿佛翱翔于燕山的云端,俯瞰一道道白色的闪电,裹挟着钢轨、车轮、风笛、疾风……将山河设障的道路铺展得一马平川……京张高铁正飞驰而来。”
我注意到作品描写了京张高铁工程的浩繁和传奇,尽管有叙述详细工序的需要,作者还是尽量避免一味枯燥呆板的项目罗列,而是想更多更好地发挥文学的语言优势,亲自带领读者一同进入施工现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譬如他写清华园地下隧道盾构施工:“当一切准备就绪,随着一声口令:‘开始’!我能真切地观察到地下始发井内,一台高约16米、长约150米、重约3000吨的‘天佑号’大型盾构机,正在地层下以强大的推动力向前环环潜行。只见巨型的刀盘匀速旋转,成片儿成卷儿的泥沙‘噼里啪啦’飞旋着落入开挖仓的底部,经冲刷、经搅拌器搅拌,以及泥水循环泵,再经管道送至地面泥水分离场,进行沉淀或筛分处理。工序如此循环往复。随后推进的油缸每前进1 环,智能系统自动进入管片拼装模式,精确无误,环环相扣,程序无懈可击,最终形成一条完整的庞大隧道。地面之上车水马龙,井然有序。路面之下机声轰鸣、巨龙遁行……”
随后,他笔锋一转反问:“您能够想象到吗?这是一种何等雄奇伟观的宏大情景啊!”紧接着告诉你置身隧道的心灵体验:“一个人行进在隧道外径12.2 米、内径11.1米的巨大管道中,便有置身于时空隧道的错觉,仿佛瞬间超越了若干光年,一种洞穿与拔节之痛迎面而来,一种显赫与卑微之变擦肩而过。建设者始终追逐光芒的身影,奋力摇曳着掘进的意象,由近及远,从清晰至模糊;由远及近,从渺小至伟大。”
在整篇作品中,作者重点写了京张高铁的智能制造、智能装备与智能运营,从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动车组实现自动驾驶、自动诊断与智能维修,到改进购票、进出站、安检等流程,运用先进智能化技术,通过电子客票、刷脸进站等简化便捷的乘车流程,使站内导航与站外导航融合,乘客从家中出发,输入车次即可导航至候车厅或检票口;再到线路采用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将全线的桥梁、隧道、车站,甚至每一段钢轨通过传感器连接至电脑,检测零件是否老化、路基是否沉降、照明是否损坏,实现对铁路运营状态和运输安全的智能分析、科学诊断,多维度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有形无形的智能空间。
正如他在书中感叹“在科技人员满口专业术语的讲述中,感觉一嘟噜一嘟噜的技术工艺,就像挂满了整个工程项目的葡萄架似的。如果说京张高铁是一幅盛世图腾般的精美长卷,那么它的精妙之美就隐于一笔一画的精心勾勒之中。而京张高铁的精妙之美正是它的智能之美。”
他赞美京张高铁建设者将智能技术与施工生产深度结合,不断丰富和深化智能建造的无穷内涵,处处都充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新名词、新概念,每个区域都给人魔幻般的神奇体验……让每一个环节都充盈着智能的意蕴,让每一道工序都闪烁着艺术的灵感。他甚至望着高铁接触网“不禁生发出无限想象,高铁运行中接触网导线在受电弓上左右摩擦滑动,导线无形中就变成了多条并排的丝线,这多像在辽阔舞台上精彩演奏的小提琴、中提琴或大提琴,受电弓犹如运行的琴弓,接触网导线宛如绷紧的琴弦,时刻奏响‘复兴号’飞驰在祖国大地上的华美乐章……”

这是一篇弘扬正能量的作品。作者热情讴歌了伟大的新时代,以象征国力强盛的现代化施工技术,阐述“敢教山河让路”绝不是一句停留在口头上的豪言壮语,而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精彩演绎的时代活剧。今日的京张高铁凭借长大隧道和桥梁穿山越涧,不再以铁路展线委蛇应对高山峡谷的阻隔,建设者用智慧、勇气和实力向大山宣示:理直气壮的铁路从此拒绝盘山。他在书中写道:“在京张高铁的八达岭隧道、正盘台等长大隧道内,铁红色的大型三臂凿岩台车酷似冲锋在前的战车,戴有全套防护装备的操作工人威武雄壮,就像战士操作重型机关炮一样,喷射出旋风般的烈焰。伴随着机声喧嚣,水火交集,汗流浃背,热血沸腾……情景犹如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前沿阵地。”
这是一篇鼓舞人心的作品。作者真诚讴歌了京张高铁的领导者、设计者和建设者。笔下有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导人;有兢兢业业、费心劳神的工程设计师;有废寝忘食、刻苦攻关的科技人员;更多的是质朴无华、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他在书中写道:“走进京张高铁建设工地,视线所及之处,尽是一派旌旗猎猎、干劲冲天的鏖战场景。随之呈现的是,一个个桥墩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段段延伸的路基在群山间时隐时现,一座座隧道在掘进机巨大的轰鸣声中向前、向前、再向前……我真切地听到隧洞上方粗大的通风管道呼呼有声,这是大山的呼吸吗?就在这一刻,大山沉寂亿万斯年的记忆,被人类旋转的钻头瞬间激活。随着一声声爆炸的气浪,应该怎样释放胸中尘封已久的渴望或眷恋?一直向前推进的掌子面,不断迎接着石英岩、软弱围岩、断裂破碎带、透水,甚至岩爆等地质灾害的挑战。”

摄影:薛文辉
所以在作者的心目中,整个京张高铁的建设过程,就是百年京张的圆梦时刻。仿佛置身在创世纪的幻影里,感觉一切都是拟人化的:筑路人匍匐为路,建桥者躬身为桥,每一条铁路都是生命的化身,每一项工程都是精神的雕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进入新时代以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展现中国形象,已是当今文学面对的大课题。而所有文学实践都离不开时代的大背景,中国作家有责任笔耕墨耘,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悉心书写现实生活中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张风奇深入火热的京张高铁建设一线采访,看似有些散漫随意、信马由缰的笔触,自如地行走在隧道、桥梁、路基、轨枕、道砟、接触网与心灵之间,尽情挥洒激昂、诗意、深沉、朴实、饱满的文字,以非虚构写作成功构建了这项百年圆梦的伟大工程。
作者统揽全书,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生动反映了京张高铁建设者的非凡业绩与精神风貌,并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整篇作品很值得一读。如果非要指出作品的欠缺不足之处,我觉得在人物刻画细节上还存在不足。不过仍不失为给读者很好地提供了品读和思考的丰厚内容和多重角度的好作品。
是为序。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春雷
2019 年12月31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