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书 号:9787113115012
丛 书 名: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作 者:汪小艳
译 者:
开 本:16开
装 帧:平装
正文语种:
出 版 社: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定 价:36元
-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作品赏析和应用文写作两大模块。作品赏析部分按主题施教,设通讲主题和选讲主题。“通讲主题”,在教学内容上将打破以往的传统,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共设六个主题,旨在使学生除了了解必要的文学知识,感受人事景物形象外,更让学生感悟人生,熟悉社会,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又能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六个主题分别是“情满人间”、“智慧人生”、“人与自然”、“青春如歌理想与奋斗篇”、“青春如歌婚姻与爱情篇”、“职场攻略”。“选讲主题”,体现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大学语文的需求是有区别的。本书主要面向经管类、外语类、艺术类等专业群设置三个选讲主题,分别是“百家争鸣”(面向经管类)、“异域之声”(面向外语类)、“艺海拾贝”(面向艺术类)。 -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已有30多年的历程。2006年9月13日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语文课被写入国家的文化发展纲要中,是前所未有的,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这门课程的重视。这是大学语文获得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争议经常可见,有关大学语文的尴尬处境和困扰之类的感慨也常见于会议和媒体。
关于大学语文教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虽有很多不同见解,但有一点却不约而同,即无论语文教育界人士还是外部人士,一说到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都认为今不如昔,颇多怨言。但是,一说到大学语文应当“教什么”,圈子内外的意见就明显有分歧了。语文教学圈子内的人士希望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喜欢多讲文学性的篇目,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审美效果。一般而言,这样的教学安排在实践中确有一定的方便之处,教师擅长,学生也喜欢。而圈子之外的人士(包括教学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更强调实用,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希望大学语文教学能弥补大学生语文基本功的欠缺,尤其要能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以适应学习和工作的实际需要。应当说,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合理性。大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性要求,确实反映了实践的需求,对大学语文教学起着提醒的作用。从“追求理想、兼顾实际”的角度出发,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应当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方面,这是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界已经取得的共识,也是编写教材、安排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有人还提出“审美性”、“美育性”的任务,其实在广义的人文教育中,“审美”、“美育”是题中应有之义,不必单独列出。
讨论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涉及对“语文”内涵的理解。对于这一问题的见解,历来见仁见智。通常的理解是包含语言、文学两大部分。据了解,各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普遍情况是语言的内容少,文学的内容多。这样的教学,可以树立起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生硬面孔明显不同的课程形象,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也更接近素质教育的要求。后来,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又出现了突破文学界限,向文化扩展的倾向。近年来,又有学者提出,大学语文既不应当定位于“中国文学”,也不能定位于“中国文化”,而应当把大学语文界定为“中国人文”,内容大约包括中国传统的文、史、哲。“语文”边界的逐渐扩展,不免让人对此“雄心”产生疑惑:语文教育在人文教学领域难道真能做到“万里山河一担挑”?
如果跳出自身所在的学科小圈子(这里的“小”只是说明其知识范围有限,不含任何贬义)来看,大到一个学科,中到一门课程,小到一堂课,总是有所长也有所短,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任何学科都没有“万物皆备于我”的本领,也不必怀抱包打天下的“雄心”。大学语文同样也是如此。它不是补课性质的课程,但也不宜定位于普泛的人文教育,其课程性质应当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概而言之,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要兼顾三个方面:
其一,语文习惯的培养。通过大学语文课的开设,让大学生知道语文能力与外语、计算机能力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文化学家们说,运用母语的能力属于“第一文化”,运用外语、计算机的能力属于“第二文化”,前者是后者的基础。目前大学生的中文水平堪忧,首要原因不是智力的欠缺,而是认识的偏差,认为只有专业技能才是将来求职的本钱,语文学得好不好无所谓。借用《孟子》里的话说,很多人没学好语文,“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大学语文教学有责任帮助学生改变偏见,确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
其二,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以文学的形象、美感、人文内涵,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一位有经验的国家教学督导曾经说过,语文老师最大的成功不在于让学生考出多高的分数,而是让学生接受了他的教学之后能喜欢语文、热爱语文。笔者以为,这个道理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和大学语文教学同样适用。大学语文教学,特别要注意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肢解式教学”给学生造成的厌烦、畏惧心理,唤起大学生对于文学、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在“乐于学”的过程中增加人文知识,提高人文修养和审美鉴赏力。有情趣的生活才是有动力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生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范围很广,大学语文总是其中最基础的内容。
其三,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这些年,公务员考试中,各项测试都与语文能力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家劳动部门也推出了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简称ZHC),强调普通劳动者也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以便于信息的沟通、交流。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篇章、例文的讲解、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写作训练,促进大学生提高民族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重点培养应用写作能力,以适应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上述三者之中,既有“虚”的,也有“实”的;既涉及精神成长,也包括能力培育。总之,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师的知识和魅力影响学生,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正确轨道——重视语文、肯学语文、有效运用语文(包括说和写)。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很明显,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教材起着重要作用。以戏剧作比,教材相当于剧本,教师相当于演员。剧本乃一剧之本,教材为教学之本,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
三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几年,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据“大学语文研究网”(http://www.eyjx.com)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0年初,已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包括同实而异名的同类教材)约有250种。关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有人专门概括了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几种主要模式,旨在总结经验,为教材编写者提供参考和借鉴。这些模式主要包括:一是文体结构模式;二是文学史结构模式;三是人文精神结构模式;四是专题结构模式;五是文体与题材相结合的结构模式。针对目前教材数量众多、良莠不齐的状况,有人呼吁“全国统编教材”,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实行起来有很多困难。而且,真要付诸实施,未必有良好效果。从理论上说,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因材施教”的思想都有着久远的传统,简单化的“一刀切”无视差别,妨碍个性化发展。从实践来看,目前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很快,高校类别也呈现多元化。同样是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在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单科性高校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不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应当有区别。因此可以说,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建设还处于“诸子百家”阶段,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学需求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材,不仅可行,甚至非常必要,关键在于教材的质量。
汪小艳老师和她的同事们多年从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积极尝试和探索。多年的教学体会和经验凝结为这本《大学语文》教材,是一项令人高兴的成果。把大学语文教学当作事业来做,这样的志向和追求难能可贵。
这部教材主要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自觉追求个性定位。简言之,以大学语文之“大”,与中学语文教学拉开层次上的差距,显示出高等教育的性质和教学境界;同时又以高职院校之“特”,与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的同类教材有所区别,明确体现教学的针对性。我看过此书的初稿和修改稿,感到在众多教材之中,这本《大学语文》教材确有其自身特点和长处:
其一,针对性明确。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针对青年的思想、情感特点和心灵成长的需要划分单元、选择篇目,像其中的“情满人间”、“智慧人生”、“人与自然”、“青春如歌”等单元的选文,相信能够唤起大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二是针对不同专业(工科、经管、外语、艺术)的需求安排不同的单元,以便教学中有侧重、有选择。如“异域之声”单元,就主要是面向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参看之后也会有所收益。这样安排,“同”中有“异”,共性的框架之中又给个性留下空间。
其二,体例新颖。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作品鉴赏,二是应用文写作。文选部分的编选,基本属于专题结构模式,共九个单元。所选篇目有“中”有“外”而以“中”为主,古今兼备而以“今”为多。名曰“作品鉴赏”,意即不是现代纯文学(按照“四分法”划分的文学体裁)的标准,而是中国古代“杂文学”的概念,把诸子百家、说理论艺的篇目也视为文学,突破纯文学界限,向广义的文章、文化拓展,更符合语文教育的本质要求。作品鉴赏部分以文选为主,除了常规的作者简介、字句解释、阅读提示、思考与练习之外,还特别安排了“相关链接”,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范围,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内容偏重于“义理”,不同于一些同类教材的偏重于“考证”。从现实需求来看,文学史知识的系统性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并不重要,但作品文化含义的拓展和延伸却是他们感兴趣的。
其三,讲练结合。将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与知识传授、审美熏陶相融合,可以说是全书的创新之举。本书的另一部分是“应用文写作”。很多同类教材,在选文之后附带介绍一些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从内容看,似乎照顾到了“工具性”这一方面。但实际上,稍有教学经验的都知道,光是把有关文体的写作知识简要地附在教材后面,那“知识”是空洞、抽象的,对于学生学习写作基本没有帮助。学习写作,“照样模仿”或许被人轻看,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却是有效的方法(以模仿为起点并不妨碍走向创造)。本书以六章内容分别讲解常用应用文体的写作,总体模式是知识引导+例文示范+实践训练,适宜学生理解、模仿和练笔。教学中如能加以引导和督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在“写”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显而易见,这样的教材其实对教师是一个挑战,既要讲,又要练,教师的知识结构更类似于“全科医生”。因此可以说,他们编写这本教材,也是给自己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于大学语文教材和教学,笔者曾经有一个“戏言”式的奢望—— 等到大学语文课程结束之后,如果大学生还把学过的教材置于床头、桌旁,经常随手翻翻;到毕业时很多书都挥手作别了,但愿意把《大学语文》随身带走,那就不仅是大学语文教材的成功,更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成功。当然,这种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能力和魅力。
希望这本教材能成为大学生乐于相伴的好朋友! -
目录
作品赏析部分
一 情满人间 1
诗词三首 王建等2
登楼赋 王粲5
悼志摩 林徽音8
父子情 舒乙13
为了暮年 张承志16
二 智慧人生 20
弈喻 钱大昕21
谈静 朱光潜23
一个偏见 钱钟书26
论善与恶 [黎巴嫩] 纪伯伦29
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 [德] 叔本华32
三 人与自然 35
移居(二首) 陶渊明36
采桑子 欧阳修39
喝茶 周作人40
草戒指 铁凝43
瓦尔登的湖光水色 [美] 梭罗46
四 青春如歌?理想与奋斗篇 50
正气歌(并序) 文天祥51
钱 梁实秋54
读书与生活 李霁野57
论读书 培根60
如何利用时间 季羡林61
我有一个梦想 [美] 马丁?路德?金63
五 青春如歌?婚姻爱情篇 67
诗词三首 《诗经》等71
牡丹亭?惊梦(节选) 汤显祖71
伤逝 鲁迅74
双桅船 舒婷85
爱,是不能忘记的(节选) 张洁87
卡列宁的微笑(节选) [捷] 米兰?昆德拉93
六 百家争鸣 101
反准之谋 管子102
《道德经》选读 老子106
《论语》选读 论语108
孙子兵法?作战篇 孙子110
兼爱(节选) 墨子113
圣人治吏不治民 韩非115
七 异域之声 117
创世纪 《圣经》118
麦克白(第二幕) [英] 莎士比亚122
失窃的信 [美] 爱伦?坡130
伊豆的舞女 [日] 川端康成141
汉英语法特点比较 吕叔湘155
日本人的道德困境 [美] 鲁思?本尼迪克特160
八 艺海拾贝 170
诗二首 王维171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173
中国书法 林语堂176
无言之美 朱光潜180
说园 陈从周186
随笔漫画 丰子恺191
九 职场攻略 194
谏逐客书 李斯195
留侯世家 司马迁198
探春理事 曹雪芹208
工作与人生 王小波213
建立自信 [美] 杰克?韦尔奇215
应用文写作部分
第零章 应用文写作概述 223
第一章 行政公文 227
第一节 通知 228
实践训练一 232
第二节 通报 233
实践训练二 235
第三节 请示、批复 235
实践训练三 240
第四节 报告 240
实践训练四 245
第五节 函 245
实践训练五 248
第六节 会议纪要 248
实践训练六 251
第二章 事务文书 252
第一节 计划 252
实践训练一 255
第二节 总结 255
实践训练二 259
第三节 启事 260
实践训练三 262
第三章 礼仪、信函类文书 263
第一节 请 263
实践训练一 264
第二节 求职信 265
实践训练二 267
第四章 传播文书 268
第一节 消息 268
实践训练一 274
第二节 广告文案 274
实践训练二 282
第五章 经济文书 284
第一节 合同 284
实践训练一 290
第二节 市场调查报告 291
实践训练二 295
第三节 招投标文书 295
实践训练三 304
第六章 科技文书 305
第一节 毕业实践报告 305
实践训练一 315
第二节 毕业设计 315
实践训练二 318
第三节 毕业实践报告的答辩 318
实践训练三 320
附录一 工科毕业实践报告例文(一) 321
附录二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334
附录三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 340
后记 345
参考文 346 -
作者介绍
主要著译者顺序姓名学历职称学科专长通讯地址1汪小艳 硕士副教授 文学 工作单位南京正德学院 邮政编码 电话18913816080 2 工作单位 邮政编码 电话 3 工作单位 邮政编码 电话 审校者(主审者) 学历 工作单位 邮政编码 电话 职称 工作单位 邮政编码 电话 -
编辑推荐
-
书评书荐
-
附件下载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