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官网!
$itImage.title$

体育与健康教程

书      号:9787113116033

丛  书 名:21世纪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

作      者:马来焕

译      者:

开      本:16开

装      帧:平装

正文语种:

出  版 社: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定      价:28

  • 内容简介

    本教材共分十六章。内容包括体育基本理论、体育运动与健康、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评价、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体育锻炼安全与卫生、体育锻炼与营养、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游泳、武术、体育比赛的欣赏与重大体育比赛简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 前言

    “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后形成的一门课程,其特点是突出健康目标。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加深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学生可以提高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社会主义新人的全面发展。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体育与健康教程》编写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性原则。教材编写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
    2.健康性原则。教材编写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使学生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增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3.兴趣性原则。教材编写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表现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4.发展性原则。教材编写要满足学生终身体育的需要,注意选取对学生终身体育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活动内容,以利于学生学会方法,并具有一定的“自我设计、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能力”。
    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适应性强。本教材的编写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内容安排上,由浅入深、较为全面地介绍体育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2.操作性强。本教材在内容的设计上,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相应的切入点。同时在教材的编写上注重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使教材具有较高的课后实际指导意义。
    3.阅读性强。教材内容丰富,图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使教材具有较强的阅读性,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此外,本教材在内容设计上突破了教学内容的局限,具有一定的外展性,使学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持续性学习。
    本教材共分16章。内容包括体育基本理论、体育运动与健康、大学生体质健康测定与评价、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体育锻炼安全与卫生、体育锻炼的营养与保健、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游泳、武术、体育比赛的欣赏与重大体育比赛简介。全书由马来焕任主编,周恩善、白甲志、袁智亮、张利华、袁卫东、王博荣、黄克礼、赵能秀、卜艺宏、张引莲、张西奎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杜冬玲、周博、陈峰、梁红涛、梁圆、石磊等。全书由马来焕、周恩善、袁卫东、王博荣策划,张利华、卜艺宏负责审稿和统稿。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如有疏漏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 目录

    第1章 体育基本理论 1
    1.1 体育概述 1
    1.1.1 体育的起源与发展 1
    1.1.2 体育的概念与分类 1
    1.1.3 体育的功能 2
    1.2 现代社会与体育 3
    1.2.1 现代人面临的挑战与危机 3
    1.2.2 现代人需要体育 3
    1.3 高校体育 6
    1.3.1 高校体育的地位 6
    1.3.2 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6
    1.3.3 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 7
    1.3.4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8
    第2章 体育运动与健康 11
    2.1 健康概述 11
    2.1.1 健康的概念 11
    2.1.2 心理健康的标准 11
    2.1.3 亚健康 12
    2.1.4 影响健康的因素 13
    2.2 健康的生活方式 15
    2.2.1 合理的生活制度 15
    2.2.2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其危害 16
    2.2.3 现代生活方式病 18
    2.3 体育运动对健康的影响 20
    2.3.1 体育运动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20
    2.3.2 体育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20
    2.3.3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调节作用 21
    2.3.4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身心发展 22
    第3章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定与评价 23
    3.1 体质与健康 23
    3.1.1 体质与健康的关系 23
    3.1.2 体质健康的标准 23
    3.2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测定与评价 24
    3.2.1 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的意义及实施的相关规定 24
    3.2.2 大学生身体形态的测试与评价 25
    3.2.3 大学生身体机能的测试与评价 26
    3.2.4 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测定与评价 27
    3.2.5 大学生体质健康评分表 27
    3.2.6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的评定 32
    第4章 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34
    4.1 身体素质运动应遵循的原则 34
    4.2 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35
    4.2.1 力量素质 35
    4.2.2 耐力素质 36
    4.2.3 速度素质 36
    4.2.4 柔韧素质 37
    4.2.5 灵敏素质 38
    第5章 体育锻炼安全与卫生 40
    5.1 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40
    5.2 科学体育锻炼 41
    5.2.1 体育锻炼的准备 41
    5.2.2 体育锻炼前的准备活动 41
    5.2.3 体育锻炼时间、地点的选择 42
    5.2.4 体育锻炼中运动量的控制 43
    5.2.5 体育锻炼合理的呼吸方法 44
    5.3 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44
    5.3.1 冬夏季锻炼注意事项 44
    5.3.2 体育锻炼的禁忌症 45
    5.4 体育锻炼卫生常识 45
    5.5 女子体育运动卫生 46
    5.5.1 女子体育运动的意义 46
    5.5.2 女子发育的一般特点 46
    5.5.3 女子的解剖生理特点 46
    5.5.4 女子体育卫生要求 47
    第6章 体育锻炼的营养与保健 49
    6.1 体育锻炼与营养 49
    6.1.1 营养与健康 49
    6.1.2 营养与体育锻炼 49
    6.1.3 不同锻炼项目的营养特点 50
    6.1.4 不同季节锻炼的营养特点 50
    6.2 运动生理反应的防治 51
    6.2.1 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51
    6.2.2 运动性晕厥 51
    6.2.3 运动性低血糖 52
    6.2.4 肌肉痉挛 52
    6.2.5 肌肉酸痛 52
    6.2.6 运动过度疲劳 52
    6.2.7 中暑 53
    6.2.8 运动性贫血 53
    6.2.9 运动性腹痛 53
    6.3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54
    6.3.1 运动损伤的原因 54
    6.3.2 运动损伤的预防 54
    6.3.3 常见运动损伤及简易处理方法 54
    6.4 常见慢性病及其体育疗法 56
    6.4.1 颈椎病 56
    6.4.2 神经衰弱 57
    6.4.3 慢性肠胃病 57
    6.4.4 肩周炎 58
    6.4.5 腰椎疾病 58
    第7章 田径 60
    7.1 田径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60
    7.2 田径运动的特点与价值 61
    7.2.1 田径运动项目的分类 61
    7.2.2 田径运动的特点 61
    7.2.3 田径运动的价值 61
    7.3 田径运动基本技术 62
    7.3.1 跑 62
    7.3.2 跳跃 65
    7.3.3 投掷 67
    7.3.4 跨栏跑 70
    第8章 篮球 72
    8.1 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72
    8.2 篮球运动的特点与健身价值 72
    8.2.1 篮球运动的特点 72
    8.2.2 篮球运动的价值 73
    8.3 篮球基本技术 73
    8.3.1 移动技术 74
    8.3.2 传、接球技术 75
    8.3.3 投篮技术 78
    8.3.4 运球技术 81
    8.3.5 持球突破技术 83
    8.3.6 抢篮板球技术 83
    8.3.7 防守对手技术 84
    8.3.8 抢、打、断球技术 84
    8.4 篮球基本战术 85
    8.4.1 进攻战术基础配合 85
    8.4.2 防守战术基础配合 86
    8.4.3 快攻 86
    8.4.4 区域联防 88
    8.4.5 半场人盯人防守与进攻半场人盯人防守 88
    8.5 简单规则 88
    8.5.1 比赛的通则及一般规定 88
    8.5.2 常见违例 89
    8.5.3 常见犯规 89
    第9章 排球 91
    9.1 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91
    9.2 排球运动的特点与锻炼价值 91
    9.2.1 排球运动的特点 91
    9.2.2 排球运动的锻炼价值 92
    9.3 排球的基本技术 92
    9.3.1 准备姿势与移动 92
    9.3.2 垫球技术 93
    9.3.3 发球技术 95
    9.3.4 传球技术 96
    9.3.5 扣球技术 98
    9.3.6 拦网技术 99
    9.4 排球的基本战术 99
    9.4.1 阵容配备 100
    9.4.2 交换位置 101
    9.4.3 接发球站位阵形 101
    9.4.4 进攻战术 102
    9.4.5 防守战术 103
    9.5 排球竞赛规则简介 103
    9.5.1 场地、器械、设备 103
    9.5.2 得一分胜一局胜一场 104
    9.5.3 界内、外球 104
    9.5.4 发球与犯规 104
    9.5.5 位置错误 104
    9.5.6 击球犯规 104
    9.5.7 拦网犯规 105
    9.5.8 后排队员进攻性击球犯规 105
    9.5.9 暂停与换人 105
    第10章 足球 106
    10.1 足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106
    10.2 足球运动的特点与健身价值 107
    10.2.1 足球运动的特点 107
    10.2.2 足球运动的健身价值 107
    10.3 足球基本技术 107
    10.3.1 踢球 108
    10.3.2 停球 110
    10.3.3 运球 113
    10.3.4 头顶球 114
    10.3.5 掷界外球 115
    10.3.6 抢截球 115
    10.3.7 假动作 116
    10.3.8 守门员技术 116
    10.4 足球的基本战术 117
    10.4.1 进攻战术 117
    10.4.2 防守战术 118
    10.4.3 定位球战术 119
    10.4.4 比赛阵形 119
    10.5 足球规则简介 120
    10.5.1 场地 120
    10.5.2 队员人数 120
    10.5.3 比赛时间 120
    10.5.4 决胜方法 120
    10.5.5 越位 120
    10.5.6 犯规与不正当行为 121
    第11章 乒乓球 123
    11.1 乒乓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23
    11.2 乒乓球运动的特点与健身价值 123
    11.2.1 乒乓球运动的特点 123
    11.2.2 乒乓球运动的健身价值 124
    11.3 乒乓球的基本技术 124
    11.3.1 基本站位与准备姿势 124
    11.3.2 握拍法 125
    11.3.3 基本步法 127
    11.3.4 发球和接发球 129
    11.3.5 挡球和推挡球 130
    11.3.6 攻球 132
    11.3.7 搓球 133
    11.3.8 削球 134
    11.4 乒乓球的基本战术 135
    11.4.1 发球抢攻战术 135
    11.4.2 对攻战术 135
    11.5 乒乓球运动规则简介 136
    11.5.1 场地与器材 136
    11.5.2 乒乓球比赛主要规则 137
    第12章 羽毛球 139
    12.1 羽毛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39
    12.2 羽毛球运动的特点与健身价值 140
    12.2.1 羽毛球运动的特点 140
    12.2.2 羽毛球运动的健身价值 140
    12.3 羽毛球的基本技术 140
    12.3.1 握拍技术 141
    12.3.2 发球技术 142
    12.3.3 接发球技术 144
    12.3.4 基本步法 145
    12.4 羽毛球运动的基本战术 146
    12.4.1 单打战术 146
    12.4.2 双打战术 147
    12.5 羽毛球运动的比赛规则简介 148
    12.5.1 场地与器材 148
    12.5.2 羽毛球比赛方法 148
    第13章 体操 151
    13.1 体操运动的起源和发展简史 151
    13.2 体操运动的特点及锻炼价值 152
    13.2.1 体操运动的特点 152
    13.2.2 体操运动的锻炼价值 152
    13.3 体操的基本技术 152
    13.3.1 技巧 152
    13.3.2 单杠 154
    13.3.3 双杠 157
    13.3.4 支撑跳跃 159
    第14章 游泳 163
    14.1 游泳的起源与发展 163
    14.2 游泳的特点与健身价值 163
    14.2.1 游泳的特点 163
    14.2.2 游泳的锻炼价值 164
    14.3 基本技术 165
    14.3.1 游泳项目介绍 165
    14.3.2 游泳基本技术 166
    14.4 游泳安全常识与水中救护 177
    14.4.1 安全常识 177
    14.4.2 水中救护 178
    第15章 武术 180
    15.1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180
    15.2 武术的特点与健身价值 181
    15.2.1 武术的特点 181
    15.2.2 武术的健身价值 181
    15.3 武术基本技术 182
    15.3.1 武术基本功 182
    15.3.2 武术基本套路组合 188
    第16章 体育比赛的欣赏与重大体育比赛简介 211
    16.1 体育比赛的欣赏 211
    16.1.1 欣赏体育比赛的角度 211
    16.1.2 体育比赛的分类及欣赏 212
    16.1.3 体育比赛欣赏前的准备 213
    16.2 重大体育比赛简介 213
    16.2.1 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简介 213
    16.2.2 国际重大体育比赛简介 214
    参考文献 221
  • 作者介绍

    主要著译者顺序姓名学历职称学科专长通讯地址1 马来焕 副书记 工作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邮政编码 721013电话13319170359 2 工作单位 邮政编码 电话 3 工作单位 邮政编码 电话 审校者(主审者) 学历 工作单位 邮政编码 电话 职称 工作单位 邮政编码 电话
  • 编辑推荐

  • 书评书荐

  • 附件下载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