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书 号:9787113103521
丛 书 名:
作 者:康怀远 杨雄
译 者:
开 本:16开
装 帧:平装
正文语种:
出 版 社: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定 价:26元
-
内容简介
-
前言
阅读经典,应当从三本书开始
——编者引言
这本《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是为配合学院近年来开展的“经典文化进校园”活动而编写的。走进徐九庆院长的办公室,雪白洁净的墙壁上“敬天爱人”的条幅格外醒目,这大概就是儒家文化进校园倡导者的心仪呈示,很能代表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办学理念。经过酝酿和讨论,这种办学理念已经成为全院师生员工的共识,并付诸教学、科研、学习、工作、做人的实际行动。于是一个“一抓契机,二理主线,三倡先行,四耕园地,五开窗口,六强中心”的文化建设工程就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了。那就是:
以2009年10月底举办的国际“儒家文化与青年精神”主题学术研讨会和孔子铜像落成典礼为契机,迎风乘势,营造浓郁的儒家文化氛围,让儒家经典名言名句进教室、进课堂、进寝室、进集体活动场所。
以“孔子与当代”为主线,充分利用《重庆信息学院学报》这块阵地,开辟“儒家文化研究”专栏,“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创新思维,在古今交融碰撞中不断推出有分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优秀者推荐至核心期刊发表。
以编写《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为先行,立足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出版文理打通、通俗实用、时代感鲜明的系列教材。
以普及国学基础为园地,创建校园文化沙龙,积极搭建学生与古圣先哲交流对话的平台,寻根探源,推陈出新,诵读经典,提升管理和创业新理念,培养众多人文功底比较扎实、专业基础比较厚实、市场适应能力比较强的“信息技术职业拔尖人才”。
以“孔子研究院”为中心,整合校内人文研究力量,外聘专家学者,对儒家经典和学说进行全面系统地开发和研究,结合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彰显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性价值,真正架起现代与传统相互沟通的文化桥梁。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实践证明,儒家文化进校园对夯实学院办学基础,扩大学院影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校园和谐文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都将起到推动作用,其潜移默化的功效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无法替代的。
中华文化历经漫长的文明洗礼,其中许多优秀成果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深层积淀和推动国家强盛的深层动力,当然也必定成为高校传承人类文明的必修课目和重塑当代青年学子精神形象的重要方面。与其他学派相比,儒家文化崇德养性、宽厚待人、自强不息、见义勇为、积极进取、和而不同、知书达理、忠孝诚信等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更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体系。儒家文化进校园是中国教育改革呼之而出的时代需要和历史选择。
作为哲人和智者,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既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既属于过去,又属于未来;既属于历史,又属于现实。那巨大的跨越性和恒久的时空性,使他的温暖和和善能够与我们亲切沟通。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讲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时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儒家文化进校园,就是要在研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思想精华的过程中,构建起服务教学、贯通教育、切近学子、重塑人格、高扬精神的治学理念,落实学院人才培养计划,实现文化立校、文化强校的目标。
当然,编写一本适合自己学院的文化教材并非一日之功,更何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接受这个编写任务,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长期以来,耕耘于大学古代文化教学园地,很希望莘莘学子能够手捧我们编写的适合他们口味和兴趣的,并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学术思想的“本校”教材。我们的希望和学院领导的想法不谋而合,这就是机遇。但是,有关传统文化的教材,目前出版的已经不少,涉及的经典也很多,当此之际要编写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又不失个性风格的“本校”教材,委实不大容易。这就是挑战。为此,我们就在“导读”二字上下工夫,做出了“寻根探源、回归家园、阅读经典、补中益气”的编写计划。中国传统文化浩瀚广博,经典著作汗牛充栋,历代读书人皓首穷经尚且只能“饮江海之一瓢”,凭我们的功底、时间、精力、环境岂能与先贤前辈相比?
唐代韩愈诗云:“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符读书城南》)梁实秋先生说过:“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雅舍小品选》)钱穆先生曾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论语新解》)1978年他在香港向中文大学的师生提出《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为“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也有学者建议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中要加上《周易》。借鉴古今读书经验,我们认为,阅读经典,应当从三本书开始。所以这次编写,我们就以《周易》、《论语》、《老子》三部名典为重点,旁及《庄子》、《孟子》、《孝经》、《大学》、《中庸》、《三字经》、《朱子家训格言》、佛经,为大学生提供“阅读辅导”,名之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周易》向来被誉为“群经之首”,它是中国文化的源头。站在这个文化源头的先哲们,以自己独特的智慧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基础、思维走向和心理定势。道家和儒家正是源于《周易》而成为如同长江和黄河一样的中国特色优秀传统文化的巨流。孔子站在黄河岸高唱着“逝者如斯”的心灵生命之歌,老子站在长江边体悟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宇宙奥秘。从此,中国的文化经典思想武库就百宝汇聚,放射着永恒的光辉。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各具魅力,共同演奏了震撼世界的东方神韵。作为源头的《周易》是一部人类“少年哲学之书”, 它对天地之源“太极”和万物之变“大道”的探索,它对世界和宇宙的深层叩问,它以观物取象虽似神秘却也不乏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它所蕴含的那些至今具有生命力的古朴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诸如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基本宇宙观,相互依存和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观,“物极必反”和量变引起质变的处事修养观,否定之否定的周期规律观,“天人合一”的思维整体观以及“保合太和”的和谐智慧,“生生不已”的创新智慧,“乐天知命”的生命智慧,“穷变通久”的生活智慧,“与时偕行”的“时中”智慧,刚柔相济的处世智慧,循序渐进的教育智慧,避免“灾眚”的资源保护智慧等,都足以证明它在中国学术史上、中国哲学史上特别是在中国精神史上的开拓、奠基作用。这就是我们首选《周易》的理由。
《论语》是早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作,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孔门师生言行,经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纂录而成。其博大精深的理论,涵泓隽永的哲思,精警发人的判断,词约意丰的言语,使它在政治文化史上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在教材中,我们这样写道:“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是孔子。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他正道直行、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孔子思想的形成与他的性格息息相关,诸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持守正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聪明深察、生性正直,真诚宽厚、与人为善等等。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孔子的思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当代学者冯友兰先生认为,“《论语》简短词句,充满提示箴言……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召开的“北京大学社会学十年”纪念会上说:“现在世界正进入一个全球性的战国时代,是一个更大规模的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在呼唤着新的孔子,一个比孔子心怀更开阔的大手笔。”1993年,世界各国的宗教学家、哲学家、教育学家聚会美国芝加哥发表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一致推崇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认为这是全人类都应遵守的基本道德法则,并将这八个大字赫然悬挂在联合国大厅。伏尔泰预言:“行孔子之道的时代,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时代,最令人向往的时代。”费尔巴哈告诫世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好的,最真实的,同时也是最明显的,而且最有说服力的。因为这个原理诉诸人心,它使自己对于幸福的追求,服从良心的指示。”有鉴于此,我们认为阅读经典,《论语》应该名列第二。
《老子》则是早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作。汉代司马迁写《史记》,对老子的记载不足400字:“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史学家惜墨如金,既为后世留下许多研究老子的学术空白,也不无策略的告诉世人,老子是条大龙、神龙,首尾忽隐忽现,令人难以探究。这也许正是老子深不可测的所在,也许正是《老子》幽邃智慧的所在。物以稀为贵,5000言者,“稀有”之谓也,同样,这也许正是《老子》的生命价值所在。那以道抽象万物的概括,那无为而无不为的睿智,那宗法自然的远见,那以柔克刚的修养,那意境超远的诗美,那用否定式思维所表达的肯定性判断,都使《老子》携带着哲人居高临下的雷霆凌厉,预示着人类面向未来的诸多困惑和不解,标志着一位先知先觉者向世俗社会宣布的清醒警示。它被誉为“君王南面之术”,良有以也。毋庸置疑,我们认为阅读经典,《老子》应当名列第三。
要之,《论语》和《老子》两部经典,各自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条主线,2500多年间,对中国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方面,无不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要读点《周易》,也要读通《论语》和《老子》。前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后者是原生态衍生的仁学(以仁为核心)和道学(以道为范畴),它们在经历了漫长的学术理路探索后最终形成结构完整、自成体系的东方式的变易之学、天人之学和会通之学以及由三者凝聚的东方精神之学,即人生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水乳交融、妙合无垠。人生精神具有正性的特点,它排除的是消极的东西,而张扬的是积极的人生状态。中华民族的人生精神,上承先秦的思想宝典,下启明清的文化积累,在儒、释、道的开放聚合中集结为一种强烈的民族精神,它并不自傲,也善于吸收,对外来文化呈现出极有修养的大度和宽容。人生精神向民族精神的渗透扩张,使得中华民族精神在漫长的岁月积淀中显得更为丰富和饱满,像身任天下、担当道义的负责精神,以民为本、民重君轻的治国精神,重赏轻罚、教育为先的仁爱精神,大道为公、不计私利的兼善精神,自强不息、前赴后继的奋斗精神,富而不骄、乐而不淫的节俭精神,威武不屈、穷且益坚的人格精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献身精神,助人为乐、和谐共处的群体精神,共御外侮、保持气节的爱国精神,等等。这些都春风化雨般地融入历代志士仁人的血液当中,成为庄严的高品位的人生价值追求。与人生精神密不可分的人文精神,诸如刚柔相济的辩证思维精神、究天人之际的艰苦探索精神、厚德载物的道德修养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坦然担当精神、生生不息的不断发展精神等,整个地结合、浓缩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民族、人与国家的统一和复合。从人生精神到人文精神,又从人文精神到人生精神,双向地沟通了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壮丽和不朽、追求和梦想、苦乐和甘甜,假如失去了人生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哺育和培养,必将导致人生观念的倾斜和由倾斜产生的失调。人生失调,自尊、自爱、自律、自重、自主、自强、自立,便无从谈起,而自我人格也必然化为乌有。阅读经典的意义,就是要在“沉潜往复,从容含玩”(熊十力先生语)的过程中,“补中益气”,提升和强化文化自觉性,找回久违了的中华民族人生精神和人文精神,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正是我们在这本教材中为什么要以《周易》、《论语》、《老子》为重点导读,旁及《庄子》、《孟子》、《孝经》、《大学》、《中庸》、《三字经》、《朱子家训格言》、佛经的出发点。
所谓导读,顾名思义就是引导阅读。具体引导的思路是,一方面从阅读经典入手,把教师重点讲授与学生认真阅读结合起来,把拓展学生视野和培养人生智慧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能读、可读的适用读本,所以选讲和讲译就成为面向学生的重点,文字所占分量较大;另一方面,从解读经典入手,把文本分析和思想评判结合起来,把文化知识介绍和精神智慧挖掘结合起来,向教师提供有一定学术见解的参考资料,所以就加大了“思想”“智慧”纲目的分量,同时增设了“阅读拓展”一目,希望能够收到“学生精学——教师导学——落实学生自学”的连环式教学效果,体现出“寻根探源、回归家园、阅读经典、补中益气”的编写计划,真正提高儒家文化以及由儒家文化引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教育目标。
这本教材共设计9章,每章内容包括:经典概说,内容提要,思想归纳,篇章讲译,智慧点拨,阅读拓展;概说举其纲,提要张其目,归纳扬其魂,讲译顺其文,点拨增其智,拓展长其识,从而形成“认识经典”——“进入经典”——“解读经典”——“把握经典”——“活用经典”的导读逻辑结构。
由于时间仓促,我们学力所限,纰漏和尚须改进之处一定很多,诚望方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康怀远记于明静书屋
2009年6月20日 -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周易》导读
第一节 《周易》概说
一、《周易》内容提要
二、《周易》思想简述
三、《周易》概念、符号的文化意义
第二节 《周易》卦例解析
一、乾
二、坤
三、泰
四、否
五、谦
第三节 《周易·系辞》选讲
第四节 《周易》的智慧
附:阅读拓展
中国经典和谐哲学的灿烂星空和道德法则
第二章《论语》导读
第一节 《论语》概说
一、《论语》内容提要
二、孔子思想简述
第二节 《论语》选讲
第三节 孔子的智慧
附:阅读拓展
“哂由”“与点”臆解——《论语·先进(侍坐章)》教学中的一个学术问题
第三章《老子》导读
第一节《老子》概说
一、《老子》内容提要
二、老子思想简述
第二节《老子》选讲
第三节 老子的智慧
附:阅读拓展
《老子》几则重要的异文异解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目 录
第四章《庄子》导读
第一节 《庄子》概说
一、《庄子》内容提要
二、庄子思想简述
第二节《庄子》选讲
第三节 庄子的智慧
附:阅读拓展
《庄子》对话艺术简论
第五章《孟子》导读
第一节 《孟子》概说
一、《孟子》内容提要
二、孟子思想简述
第二节 《孟子》选讲
第三节 孟子的智慧
附:阅读拓展
中国经典和谐哲学的人生价值观
第六章《孝经》导读
第一节 《孝经》概说
一、《孝经》与作者
二、曾参的影响
三、《孝经》内容提要
第二节 《孝经》讲译
附:阅读拓展
中国先秦孝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第七章《大学》《中庸》导读
第一节 《大学》概说
一、《大学》与作者
二、朱熹思想简述
第二节 《大学》讲译
一、《大学》内容提要
二、《大学》讲译
附:阅读拓展
人生成功与大学教育
第三节 《中庸》概说
一、《中庸》与作者
二、子思(孔伋)思想简述
第四节 《中庸》讲译
一、《中庸》内容提要
二、《中庸》讲译
附:阅读拓展
中国修身文化的和谐意蕴与当代价值
第八章《三字经》《朱子家训格言》导读
第一节 《三字经》讲译
一、《三字经》与作者
二、《三字经》讲译
第二节 《朱子家训格言》讲译
一、《朱子家训格言》与作者
二、《朱子家训格言》讲译
附:阅读拓展
中国改革开放的精神持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宏大文化视野
第九章佛经导读
第一节 佛经概说
第二节 佛经思想简述
第三节 佛经选讲
第四节 佛经的文化意义
一、佛经与敦煌石窟
二、佛经与大足石刻
附:阅读拓展
大足石刻中的《缚心猿锁六耗》图
后记 -
作者介绍
主要著译者顺序姓名学历职称学科专长通讯地址1 工作单位 邮政编码 电话 2 工作单位 邮政编码 电话 3 工作单位 邮政编码 电话 审校者(主审者) 学历 工作单位 邮政编码 电话 职称 工作单位 邮政编码 电话 -
编辑推荐
-
书评书荐
-
附件下载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