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官网!
$itImage.title$

机电创新与产教融合新思考

书      号:9787113283346

丛  书 名:

作      者:陈绪兵

译      者:

开      本:大16开

装      帧:平装

正文语种:

出  版 社: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定      价:88

  •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众多湖北省高校及企业探索机电创新和产教融合的新经验、新结晶,可供相关读者参考使用。
  • 前言

    第一篇学术研究浅析机电节能控制技术(周清黄正晟樊洪成姜茂军杨超张楠)............2基于图像和点云相匹配的目标快速识别定位研究(胡佳明刘天华).................................6小型干红枣拾分装置的总体方案设计及优选(陶表达)........................................................9磁控摆动电弧窄间隙GTA焊接坡口壁面热流分配的数值研究(菅晓霞)..........................14增减材制造三轴/五轴路径规划与加工仿真系统(颜昌亚黄昆涛余娟)..................21双阴极等离子溅射沉积Nb-Ti-N及其耐磨损性能研究(庄琛琪史昆玉吴伟进杨文)............................................................................27台锯回转架强度分析及结构优化(邹方利梁宏)................
  • 目录

    陈绪兵,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科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器人分会委员、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会员,武汉市黄鹤英才计划入选者。1995年7月于华中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01年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年10月至2005年8月在武汉精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作,2005年9月至2007年8月依托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2007年9月至2008年10月美国伍斯特理工大学访问学者,2008年10月起在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任教。长期致力于智能制造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东省科技厅产学研重大专项、湖北省科技厅创新群体等重要科研项目课题,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STTR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MechanicalSciences、ScienceinChinaSeriesE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
  • 作者介绍

    从事机械相关行业工作、教学人士
  • 编辑推荐

    “数字化”人才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积极推动我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优


    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尤其重要,而其中最为关键的


    是加快培养和锻造“数字化”人才队伍。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


    到 2025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


    转型;到 2035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转


    型。征求意见稿还提出了具体目标,如到 2025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能


    力成熟度达 2 级及以上的企业超过 50%,重点行业、区域达 3 级及以上的企业分别


    超过 20%和 15%。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良率、能源资源利用率等大幅提升。


    实现上述目标,人才尤其是“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任务何其不紧迫?任务何


    其不艰巨?这关系到中国制造业的兴衰,关系到中国制造业能否从“跟跑”转向“引


    领”。


    古云:“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


    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意思是说,国家兴盛,由于得到人才;国家灭亡,由于丧


    失人才。得人也好,失人也好,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变化积累的结果。


    “其所由来者渐矣”的“渐”,是一个量变过程,而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


    正是因为人才培养需要一个积累过程,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


    从现在做起,更需要我们有“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


    和责任感。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升级的必然路径,也是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的有


    效途径。2021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


    造”。这反映出,加快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智能制


    造正日益成为我国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对推动工业向中高端迈


    进具有重要作用。


    这对湖北尤其重要。湖北作为机电大省、科教大省,机电、科教行业在湖北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近几年的长足发展,湖北智能化浪


    潮由线上向线下奔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 5G 技术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加快融合。从智能化改造,到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再到建设数字化车间、无人工


    厂、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成为全省传统制造行业转型升级的破题之举。以工业机


    器人产业为例,湖北省工业机器人产业基础配套日渐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


    业体系逐步形成,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集成应用的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以


    武汉为研发核心,以襄阳、黄石、孝感等地为生产基地的产业布局,构建起了超百


    亿元的大产业,成为推动实现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强力技术手段。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湖北省乃至全国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需


    求日益旺盛,特别是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驱动下,中小企业的数字化


    转型已经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湖北,与制造业


    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产业层次不高,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


    中低端;智能制造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信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足;基于互联网的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科教优势发挥不充分,创新成果转化不够;企业


    研发投入不够,创新能力不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不多等。而要解决这


    些问题,机电企业、高等院校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可喜的是,全省机电企业、高等院校一直在做着不懈努力,不断推陈出新,实


    现一批批科研和学术成果;不断探索出“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多元途径,为机电行


    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这本 2021 版《机电创新与产教融合新思考》收录了机电企业、高等院校在产、


    学、研、训等维度的众多科研、教学、成果转化、“数字化”人才培养等成果,其中


    的技术创新实践,学校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以及新产品、新材料、新理念、新技术


    的研究及运用,值得行业推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盖有非常之功,


    必待非常之人”,要建立不寻常的功业,必须依靠不寻常的人才。我们所处的时代,


    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极富活力的时代,是一个向“智能”要“未来”的时代。


    有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


    史性交汇点,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努力造就一大批拔尖的“数字化”人才,创新才


    能有“魂”,“智造”才能有“根”,发展才能有“道”。
  • 书评书荐

  • 附件下载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