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方法论
书 号:9787113281618
丛 书 名:
作 者:高泽金
译 者:
开 本:小16开
装 帧:平装
正文语种:
出 版 社: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定 价:45元
-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专业为出发点和归宿,逐步用创新或创业的场景去打通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尽量多的专业课程,在这种综合场景下,实现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考核模式的彻底变革,以实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从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这些场景的运用,是通过将传统的班级分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习小组、创新团队或创业团队,以小组和团队为教学和管理的基本组织。在其整个学习期间,将课程教学目标精准化,把教学考核标准可视化,把学习和成长的主要责任和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具体的创新或者创业任务中,自动打通每一门课程,运用课程理论、工具、方法去构建自己的创新目标或创业目标。 -
前言
2015年开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的热潮席卷中国大地,教育逐步成为“双创”的主战场之一。
教育领域开展创业教育,究竟是为了孵化一些企业主体、解决就业问题,还是为了充实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内涵?亦或是另有重要的战略意图?这些问题一直没有清晰而有说服力的答案——即便是在数量逐步庞大的创业教育工作者队伍中。
从2017年开始,我从总结自身成长、教育工作、创业实践的角度发现,创业是让我成长最快、最全面的经历(见后记)。同时,创业也让我收获了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和贴近实际、教育方式越来越贴近真实项目和场景的“意外之喜”。它的直接结果是,我变得越来越尊重个性、越来越愿意给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内容,我的课程也变得更有吸引力。我的结论是:创业本身就是学习的极好形式。如果能够基于专业逻辑,引导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进而解决“齐步走”、“灌输式”的教育问题,正好契合了教育界开始提出的“专创融合”的概念,也解决了几乎没有人能回答清楚但究竟什么是“专创融合”、专业和创业(创新)如何融合、甚至是能不能融合的问题。
回答“专创融合”、专业和创业(创新)如何融合的问题,就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为了让本书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价值,本书在梳理了“专创融合”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形成的阶段的情况下,指出“专创融合”其实是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方案,因为通过“专创融合”,让真实的行业、市场场景进入到专业教育中,能够有效的弥合教育与真实环境的一系列鸿沟,因而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书中指出,所谓“专创融合”是指,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以专业为出发点和归宿,逐步用创新的场景或者创业的场景去打通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通尽量多的专业课程。在这种综合场景下,变革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考核模式,以实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本书用较大篇幅论证了“专创融合”的因材施教式的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实现翻转课堂和培养通识能力。因此,这是一种十分值得期待的教育模式。但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够启动这一教育模式的改革、如何实施这种改革和培养,这就是方法论的核心内容。所以,在本书的第七、八、九章,我们在植入了“教育场景”的概念的基础上,用心分析了实施这种场景化的“专创融合”教育改革的条件和实施路径。本书的最后一章,重点表达了作者对“专创融合”改革成功与否的几个判断标准。
本书从2019年7月动笔,到2020年3月成稿,作者一直怀有强烈的教育激情和期待,一边写作一边在工作中推行这样的教育实践。目前,完全采用这种模式创立的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效果。具体表现,请读者关注“大学双创”公众号,其中有大量的成长细节描述。
写作的过程中,湖北省教育厅张金元厅长、学生处段旭辉、胡静两位处长、职成处何泽云、余弢两位处长、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尹云波、张丽萍两位主任,分别给予了关心。他们在历次到校视察、考查时,都特别抽出时间,来到创业学院了解情况、询问“专创融合”的试点情况,对我们的工作给予鼓励。湖北省教育工委孔祥恩同志亲自走进“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的课堂,感受专创融合的教学模式和育人效果后,明确提出要号召更多的学校借鉴这种模式。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马蜂教授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对“专创融合”的试点工作十分关注,期待籍由“专创融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校长刘前信先生一度亲自分管创新创业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工作规律,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只要有时间,他愿意亲自参加每一次项目论证、每一次创业大讲堂和其他创业活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的其他校领导、同事们,都在我们的试点工作中投入了很多的关心和关注的目光。其中的每个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催人奋进。
还有许多前辈、同行给予我很多关心和帮助,没有他们的指导,我无法形成自己完整的思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王林清教授率团赴美学习创新创业教育,我有幸随行学习,并与王书记一路同宿一个标间。期间得他指点,收获非常多。他的鼓励,让我相信立足高职院校的探索,可能也十分有价值。
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的首任院长赵北平教授,在我实践中左冲右突、不得要领的时候,给予我许多关心和指导,并不弃我的浅薄,聘我为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特聘教授。他以60岁的年龄再出发,要以自己的实践经历、专业经验、创业教育成果,汇集一批创新创业教育原创课程,也鼓励我积极参与,让我一生受益。
同济大学创业学院严骊院长,是一位谦谦之君子、热心之同道。他对我既有方法上的指导,也积极为我奔走、协调资源,促我进步。武汉理工大学白玉教授,是武汉市各类创业导师团的主心骨,在创业辅导中给予我的指点,也是我积累起大量素材、形成一些粗浅思考的重要原因。
民革中央委员甘德安教授给予我的观点提炼、武汉市团委副书记隋鹏先生给予的工作作风的垂范、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熊军主任、武汉市青创中心李建平主任给予的工作支持和项目训练、启明楚创创始人王浩帮我字斟句酌的指出文字错误,都让我受益无穷,心存感恩。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创业学院的团队成员给予的支持无可替代。张利科老师,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多次创业经历,多个重量级大赛的评委,在筹建创业学院之初就与我并肩战斗。我说我们要保持专业技术人员身份,以便有空间开展试点,这就意味着我们并不能因为拼命工作获得一些回报。他义无反顾,5年来一直全力支持我的工作。可遇科技创始人佘有缘,曾获得雷军的千万风险投资,是武汉市劳动模范、武汉市3551人才、湖北省最美退役军人、湖北省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被我的努力所“蛊惑”,愿意到学校与我一起在人才培养中做改革、做实验。尹慧玲老师,在行政岗位上有十多年的科级岗位历练、正列入处级干部考查范围,也坚决放弃行政级别,做看上去毫无回报的创新创业工作。
需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武汉大学张掌然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白玉教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原党委副书记戴向军同志、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杭勇敏副校长、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继慧教授、“CEO(创能)项目”社群的创立者张静女士、“湖北双创教育工作者联盟”社群中的每一位成员——他们来自湖北省100多所高校、在各自的学校负责创业工作。
本书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谢中国铁道出版社、尤其是潘星泉先生。本书基于对教育的反思提出了“专创融合”的解决方案。但这些“反思”以及语言的不严谨,让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多次碰壁。在中国铁道出版社和潘先生的努力下,多次修改、最终成稿、成书,让我十分受益、十分感动。
我的研究能力有限,表达上激情多于理性,体系上也有很多的欠缺。但作为第一本“专创融合”方面的专著,我期待各位读者给予我更多的宽容,容我不断实践、思考、总结,不断完善“专创融合”的研究。
我也十分期待您能够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促我提高和成长。欢迎您关注“大学双创”公众号,那里有我对教育问题的浅薄观点。在那里,我会隔着屏幕向您倾诉我的点滴思考。期待您通过公众号给我留言,或发送邮件至8643223@qq.com。 -
目录
第1章专创融合..........................................................................................11.1 “专创融合”问题的提出 ...................................................................................11.1.1 创业最早是作为就业支持工具被认识和运用的 .......................................11.1.2 创业孵化开始成为高校创业工作的重要内容...........................................41.1.3 重视创业课程开发和创业教学成为创业教育的转折点 ...........................71.1.4 “专创融合”走近教育视野 .......................................................................91.2 -
作者介绍
高泽金,武汉大学金融学硕士、副教授、现任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创业学院院长。湖北省抗疫先进个人、湖北省职业教育抗疫先进个人、湖北省科技创新团队评审专家、湖北省经信委特聘服务专家、华中科技大学MBA社会导师、武汉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武汉科技大学创业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开放大学创新创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长江投融汇副会长、武汉市天使投资人协会会员、武汉华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梦想众筹网和梦想卓创有限公司创始人。专注于专创融合研究与实践,推动创新场景、创业场景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辅导创业团队超过1000个,主导武汉梦软科技、凤娃古寨、武汉富邦数智、湖北木鱼人家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等20余个投资案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融合作者多年企业创办经验与高校教学经验,对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具有实际指导作用,为双创教育指明了具体方向的极具开创性的著作。 -
书评书荐
-
附件下载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