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火车一起行走——我的铁道纪行
书 号:9787113257248
丛 书 名:
作 者:吴昊
译 者:
开 本:国32开
装 帧:精装
正文语种:
出 版 社: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定 价:48元
-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创作的40多篇散文。文章记录了作者因为乘坐火车游历华夏各地,或者是因为在铁路行业工作而对铁路行业所产生的真挚情感,从而萌生出的对于所见所闻的人生感悟。作品文字优美,感情细腻,立意深刻。 -
前言
我们都是旅人
王 雄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旅人,每个人都在行走。
吴昊的《与火车一起行走》,就是一本旅人行走的书。这本关于行走的随笔与畅想,用纯朴的文字,记录了作者坐火车行走四方的点点滴滴。流淌着对大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赞美与眷念,倾注着对火车的深情与依恋。当然,还有着许多沉重的想法和思考……
我与吴昊曾共事于《人民铁道》报社,这是一张服务于旅人和火车的报纸。坐火车出行,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人生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这本坐火车行走的书,让人很亲切,很舒畅,很快乐。
我想象,作为一个旅人,如果说腿是两条延伸的钢轨,那么智力和体力就是钢轨上奔驰的火车头。用脑子行走,其感觉与体验应该是很文化的。
一位诗人朋友说,行走在坚实的钢轨上,你会觉得很踏实。
吴昊的童年在卢沟桥畔度过。
卢沟桥的石狮,为中华民族留下记忆的回响,也陪伴着吴昊长大。如今,每一次目睹高速列车与卢沟桥狮子擦身而过时,她都会感觉到心灵深处的微微颤抖。由此,青春勃发的北京城也就多了几分灵气而自豪。
这多年来,吴昊时常需要坐火车行走。她曾踏访唐山煤矿,寻找中国火车的源头。1881年,中国第一条自办铁路——唐(唐山)胥(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起初没有火车头,是毛驴拉着煤车在钢轨上奔跑。这一年,唐山胥各庄修车厂工人凭借英籍工程师的一张图纸,利用开矿机的旧锅炉,制造出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名为龙号机车,又叫“中国火箭号”。
她曾来到八达岭,寻找中国铁路人的自信。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以“人”字形铁路的创举,让火车翻越八达岭,铸就了中国铁路的丰碑。百年后,一条与老京张铁路毗邻的高铁线正在快速延伸,演绎着“智慧京张”的传奇故事。当今,中国高铁誉满全球,四纵四横高铁网已经形成,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便捷快速的高铁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
她曾追踪古丝路,寻找驼队与火车的对话。沿着丝绸之路,从西安起程,经宝鸡、天水,到兰州,经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再到敦煌,最后到达乌鲁木齐。这条火车线路的走向,与古老的丝路高度吻合。古丝路与铁路线,在兰州到敦煌间完成了古与今的对话,实现了交通方式的互语。让驼队和火车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对象,穿越时空,浸染着神奇的光泽。
年轻人都爱美食。
吴昊也不例外。她似乎特别关注行走路上的吃,把享受美食当作人生的一种快乐。一次,她在去新疆前,一位乌鲁木齐的朋友告诉她,只要在维吾尔族烤羊肉串的摊位前,说一句“亚克西姆塞斯”,人家就能送你一个羊肉串。她兴奋地写道,虽说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但这样的免费吃的信息,足够给我的出行热情添把柴了。
郑州的肖记烩面、西安老孙家的羊肉泡馍、兰州马子禄牛肉拉面等,都是她津津乐道的话题。武威的“三套车”、月山的丸子汤等,都在她笔下留下了散不去的余香。吴昊得意地描绘道:慢慢享受美味,肉香、茶香刺激着味蕾,仿佛每一次咀嚼与吞咽都是一场盛大的狂欢,旅途的疲劳在睡梦和味蕾的舒畅中,逐渐消弭。
漫长的行走,必然很辛苦。
长年坐火车的体验,让吴昊找到了另一种火车纪行方式,那就是用心感受行走的幻想与乐趣。她在《这一趟,我坐够了火车》中写道,我告诉自己,南疆有广袤的沙漠和戈壁,有大片的绿洲和城市,荒凉孤寂与繁荣灿烂互映,这片神秘的热土充满了让你欲罢不能的诱惑。
她对青海的认知,始于一碗酸奶的感受,一种放弃不下的醇香味道。她觉得,一滴水能见太阳的光辉,何况是一杯酸奶?风吹草低见牛羊,那里一定是一个纯净宁和的地方。她踏足青海的土地,源于茶卡的呼唤,在那里即便站在地面也能抓到天空的影子。她在《茶卡,来了便丢了自己》一文这样开头:因为对一碗酸奶的眷恋,我遇到了青海;因为对纯净的追寻,我与茶卡结下了缘分。
吴昊的文字有些乖巧。俏皮,灵动,舒展,游刃有余。瞧她笔下的河南新乡:这座城市发展得一直不温不火,不曾大红大紫,也不曾衰败零落,如果不特意刷一刷存在感,几乎就快被人遗忘在脑后。直到现在,姜子牙、比干、毛遂、张苍、刘震云、刘国梁等新乡“老乡”,远比这座城市本身要有名气得多。
她的文字倾泻着知识。《盐的故事有点咸》一文,集历史性、文化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夙沙氏煮海水为盐、王莽盐的语录,还有《红楼梦》中青盐的妙用,娓娓道来,有滋有味。好一个盐文化的彰显。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所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
吴昊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她的文字,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旅游散文”。她的行走是有准备的,事前做足了功课。而且每到一处后,她还会查阅当地的许多资料,完全是一种全身心的融入。她渴望着,认识每一块自己不曾熟悉的土地。她的文字绝不是对资料的简单缩写和提炼,而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交汇与表达,使之成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于是,就多了一分别人不曾感觉到的味道。
2008年,我的拙作《与你一道去美国》出版时,曾在后记里提出了“文化行走”的概念。我试图将行走分为两个类别。一种是旅游行走。一路游玩,走马观花,以玩得高兴为目的。另一种是文化行走。注重行走对象的文化性,借物咏志,寻求感悟,以精神享受为目的。
毫无疑问,吴昊的这些文字应该属于“文化行走”的范畴。
作为行走对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它不是单纯的物质世界。那里面也包含着人类精神和情感的积淀,都是文化行走应该关注的内容,也是文化行走的重要课题。
我期盼着,有更多的旅人融入文化行走的队伍里。
遥望远去的火车,吴昊依然在快乐地行走。她越走越远,远方的绿洲,就是她追寻的梦,一个美丽的、不愿醒来的梦……
2018年10月25日于北京
(作者为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主席)
自序
从办公室看窗外,不远处就是忙碌的铁路线,总有各种型号的火车跑来跑去。看多了看久了,本该疲劳的视觉反而活络了起来,想象着这些火车每天载着这些人离去或到达,是载着他们的梦归去来兮,还是载着他们的忧伤不舍来来往往;是带着他们到人生的又一个起点,还是拉着他们离开原本可以画上句号结果走时还是一个逗号的城市;抑或什么都不是,他们只是平淡着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只不过从一座城移到了另一座城。
逐渐地,我又对自己生存的空间——城市,充满了好奇。人,生在一个城市,就像是从一个硕大的摇篮中慢慢成长,这一方水土给予这里人们深深的地域性烙印,在他们的气质中留下了可以体察到的细微痕迹。
不仅如此,城市交通脉络发达与否还深刻影响着这里人们的生活样子——通常来说,居住在交通越发达城市的人们,往往生活节奏快而又快,仿佛身上一直带着倒计时的闹钟,只要脚步一慢,就会发出刺耳急促的催促声;交通越不发达,或者不怎么发达的城市,人们的生活节奏倒像是老式钟表一样不急不缓按时按点摇摆着,好像天底下就没什么大事能够催促他们稍稍改变一下日常作息的步调。
一座城,总有一座城的故事;一座城,总有一座城的性格,被自己的历史氤氲熏染出来,被这里的人们一代代锻造出来。青石板路上的青苔、大隐隐于市的火车印记,都能讲述一段风华灿灿的过往云烟。寻着火车、读着城,悠游于历史和现实之间,与己结缘的那些事那些人,总留有一些或深或浅的情感痕迹,留在生命的最深处,成为最鲜活的人生底色。
一路走来,因火车而诱发前行的动因,从无意识地遇见火车,到有意识地寻找火车,火车赋予我看待世界另一种很独特和奇妙的角度。侬本多情,铁道亦有情。当铁道不再是一个纯粹的铁路行业专有名词,而变身为一个人文范本时,具有人文属性的感情因子自然而然跳跃而出,即便不曾注目,铁道也会用另一种更温情的面目和你对话。
因为火车,我邂逅了性格迥异的城市和情感丰富细腻与城市相关的钢轨景致:有着蒸汽机车遗迹和复兴号飞驰而过相互辉映的北京城,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的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一路有戈壁沙漠相伴但总也坐不完的新疆火车,来了就已经遗失了自己的茶卡盐湖,环游海之南捕捉火车过海的奇景,踏足中原大地坐在小慢车上慢慢摇……在中国版图上,以北京为原点画了一条逆时针的线路,像是鹦鹉贝壳上生长的美丽弧线。在这道弧线上,有许多城,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发展脉络,在火车的滋养下,迅速成长,换下旧有的面孔,踏上了时代发展的节拍。城市与钢轨景致就在多维度的空间内相结合,不断抛出一段段过往,讲述一串串现代奇遇,故事就在这样的碰撞下出生与成长。
因为火车,我相逢了有着不同生活背景、生存状态的人:北京小提琴镇的“老铁路”陈祖华修过铁路造过提琴,大秦线上的隧道工施国兴许下一句承诺便是一辈子的守候,圃田站送中欧班列“远嫁”的连结员霍磊,月山工务段时刻与危险相伴的快乐捅山工……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像是诉说着或传奇或欢快或凝重或温暖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有的讲述着坚持的力量,有的诉说着奉献的感动,有的书写着平凡的坚守。在不同的岗位上,这些铁路人都在描绘着生命的精彩,而这样的精彩是普通人可以努力企及的人生高度。
因为火车,我还看到了钢轨之外的风景:隐藏在繁华都市的北京小提琴镇,寻找旧时铁路线却一头钻进胡同里看市井百态,走过百遍千遍的香山擦身错过的孙中山先生衣冠冢,历经崎岖山路后触摸到一个像天堂也名叫天堂寺的地方……火车带我去阅读社会阅读风景,将不同的社会切面展现给我,发现火车不仅仅止于火车本身,火车之外的延展也该是我寻找思想“拼图”的一部分,它让我具有更广阔的眼界更宽广的视角。
我喜欢阅读,在与方块字的交友中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就像是站在万仞之峰遥看天地风骨气韵融合。说俗点,以吃喻之,好似大热天吃麻辣火锅,出着大汗、吸溜舌头、满脸通红,筷子却总也不见停下来。这吃相虽和礼仪二字无关,但那舒坦的感觉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正因为一路上的这些故事这些人和沉浸在血脉中的文化因子聚集在一起,让我有了结集出版的冲动。
近一年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奉献给了这本书。当看着笔记本键盘上磨出的指印痕迹宛然,当无数孤灯相伴最终光标跳到了最后一页,当我几经想要放弃又咬牙坚持下来,我知道我终会写完这本书,同样这本书也会塑造我的成长。成书的时间,恰巧是中秋节,阖家团圆的日子,传统喜庆的节日,该是有什么暗喻在其中吧,谁知道呢,反正沾了喜庆,自是好事一件。
几经磨砺,这本书终于付梓。在这本“腌制”文字的书中,我记录了自己对于城市、火车的理解和感悟,记录了那些让我感动并久久难忘的人,更记录了生命生长的故事,那是生命该有的样子,枝枝蔓蔓活活泼泼的。也许彷徨中,自有一些契机让生命在平庸的砥砺中焕发出色彩。我在文学的殿堂还在蹒跚学步,也不知道自己的文字形成篇目是否可以称之为文学,但至少我说了我想诉说的话,至少讲了我想讲述的故事。
正因为有了那些我爱和爱我的人,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感谢他们!
吴 昊
2018年9月24日/中秋节/于北京 -
目录
第一章 簪就三千繁华梦
百年铁路信号所藏身明城墙遗址 / 002
青龙桥站,“大写”百年 / 009
玲珑塔下车之影 / 015
798,不疯魔不成活 / 019
铁皮玩具,复刻童年记忆 / 025
石狮与动车的互语 / 029
现代客站,城市崛起的新地标 / 033
第二章 丝路新漫记
厚重西安 / 042
微醺金城 / 048
威武武威 / 055
童话张掖 / 064
雄关幻影 / 073
大梦敦煌 / 083
第三章 西出阳关有故人
这一趟,我坐够了火车 / 094
百里风区的善待 / 095
因为爱情的贾大车 / 101
喀什:那座城的古老吟唱 / 109
恋恋风沙的小文青 / 116
第四章 天蓝水清恋青海
茶卡,来了便丢了自己 / 127
在这里我碰到了“天空” / 131
盐的故事有点咸 / 138
天空之镜的呼唤 / 143
第五章 那一座海岛总在梦里
环游海南,转了一个圈 / 150
过海记 / 152
环游记 / 163
天涯记 / 171
第六章 天下之枢得之幸
“钢性”的中原情结 / 182
“我亲手送中欧班列‘出嫁’” / 186
雄壮编组场的阳刚美 / 195
跨省小慢车的人情味 / 202
绝壁之舞让人心有余悸 / 209
第七章 钢轨之内的情愫
悬在半空中的“井下工” / 220
半烟半雨探桥影 / 233
北京铁道博物馆:“铁味”中品出热爱的滋味 / 246
上海铁道博物馆:闯入一段尘封的历史 / 255
解码城市发展 DNA /260
第八章 火车之外的风景
北京小提琴镇:小提琴镇里遇“痴人” / 268
环城铁路旁当个胡同串子 / 275
惯常香山色迥殊 / 287
玫瑰香溢铁道旁 / 292
天堂,自在人心 / 296
吼一声秦腔霹雳嗓 / 302 -
作者介绍
吴昊,现任人民铁道报社编辑中心要闻评论部副主任,从事铁路媒体行业已经16个年头,曾参与创办《旅客报》《人民铁道·假日列车》,在报刊发表文章近200篇,涉及新闻类消息、通讯、言论和副刊类散文,曾获得铁路好新闻奖、产经协会论文一等奖和中华全国总工会书香三八读书征文三等奖。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行走的随笔与畅想,用纯朴的文字,记录了作者坐火车行走四方的点点滴滴。流淌着对大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赞美与眷念,倾注着对火车的深情与依恋。当然,更多的还是对于所见所闻的人生感悟和思考……
本书的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
书评书荐
-
附件下载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