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官网!
$itImage.title$

小额信贷中农户违约行为及其风险控制研究

书      号:9787113254858

丛  书 名:

作      者:刘宝磊

译      者:

开      本:小16开

装      帧:平装

正文语种:

出  版 社: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定      价:40

  • 内容简介

    本书在分析国内外小额信贷发展历程和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湖南农户小额信贷的基本情况深入调查和对国外小额信贷发展情况的考察,重点研究农户小额信贷获得的基本途径、不同类型农户小额信贷的具体使用情况、农户小额信贷违约行为影响因素、不同金融机构小额信贷模式和风险管理措施等内容,最后给出加强农户小额信贷违约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本书主要以著者博士论文为基础,以近年来对小额信贷扶贫的相关研究内容为补充,全面分析了小额信贷对低收入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小额信贷扶贫的模式和路径创新。本书对农村金融专业的学生和从事农村金融研究的学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前言

    1976年,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教授在孟加拉国开展以服务穷人为目的的小额信贷试点工作,当时的主要目是帮助当地贫困家庭的妇女改变经济地位、促进家庭发展。经过40多年的试验和发展,小额信贷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实践并被各国和各类机构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创新和发展,实践结果证明小额信贷是穷困人群摆脱贫困、改善贫困人口生存状态和发展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罗剑朝,韩红小额信贷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145148
    。近年来,小额信贷借助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在国内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为解决我国“三农”发展资金问题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渠道和模式。同时,小额信贷得到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政策的大力支持,社会资金大规模进入,各类传统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纷纷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小额信贷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产品创新、机构创新、运营模式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这些为小额信贷的发展、国家普惠金融体系的形成、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在小额信贷快速发展的同时,在小额信贷领域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些问题已经引起比较严重的后果,如客户违约、机构跑路、非法经营等乱象的发生为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本书主要以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及其风险防范、影响农户小额信贷违约行为的因素、农户小额信贷违约的原因及其风险防范为重点内容。希望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深入研究,能够为监管部门加强小额信贷机构监管、为小额信贷机构加强风险防范、为农户更加合理利用小额信贷资金,促进小额信贷健康发展,为我国早日解决“三农”问题,为推进新农村、新型城镇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加快贫困农户全面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书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1章为导论,主要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国内外文献评述、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并对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做了说明。
    第2章为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理论基础,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以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主要理论(包括金融抑制理论、金融排斥理论、普惠金融理论等)奠定本书扎实、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3章是我国农户小额信贷违约行为分析。主要包括农户小额信贷行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我国农户小额信贷行为演绎及其特征、当前我国农户小额信贷行为调查分析、小额信贷农户违约行为的实证分析等内容。
    第4章是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和风险防范。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历程、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和风险防范经验、不同类型小额信贷机构的业务比较、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农户小额信贷风险及其防控技术、我国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绩效评价以及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的国内外比较。
    第5章是国际小额信贷发展与风险防范经验。在研究国际小额信贷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国际小额信贷的主要模式、发展趋势、发展绩效、风险管理以及国际小额信贷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第6章是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首先对本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小结。第二是给出加强农户小额信贷违约风险防控的政策建议,第三是给出促进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7章是研究展望,对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小额信贷领域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

    由于著者水平有限,本书中的具体观点仍有值得探讨之处,衷心期待专家、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著者2018年12月
  • 目录

    第1章导论1
    1.1问题的提出1
    1.2国内外文献评述3
    1.2.1国内研究现状评述4
    1.2.2国外研究进展8
    1.2.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11
    1.3研究目标和内容12
    1.3.1研究目标12
    1.3.2研究内容12
    1.4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4
    1.4.1研究方法14
    1.4.2技术路线15
    1.5可能的创新和不足16
    1.5.1可能的创新16
    1.5.2可能的不足17
    第2章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19
    2.1相关概念界定19
    2.1.1农户19
    2.1.2小额信贷19
    2.1.3信用风险20
    2.1.4违约行为20
    2.1.5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1
    2.1.6互联网金融22
    2.1.7大数据技术22
    2.2研究的理论基础23
    2.2.1金融抑制理论23
    2.2.2金融约束理论23
    2.2.3农村金融供给理论24
    2.2.4软信息理论25
    2.2.5金融排斥理论25
    2.2.6普惠金融理论27
    2.2.7农户行为理论27
    2.2.8风险控制理论28
    第3章我国农户小额信贷违约行为分析30
    3.1农户小额信贷行为分析的理论基础30
    3.1.1行为经济学理论30
    3.1.2农户经济行为理论31
    3.2我国农户小额信贷行为演绎及其特征34
    3.2.1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户借贷行为分析(1978年以前)34
    3.2.2改革开放后到现代小额信贷产生以前我国农户小额借贷行为(1978—1993年)34
    3.2.3引入现代小额信贷模式以后至互联网金融兴起阶段我国农户小额信贷行为(1993—2013年)35
    3.2.4互联网金融时代我国农户小额信贷行为(2013年以后)36
    3.3当前我国农户小额信贷行为调查分析40
    3.3.1农户对小额信贷的认知程度和参与意愿40
    3.3.2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及其满足率40
    3.3.3农户小额信贷规模和用途40
    3.3.4农户小额信贷的期限和利率承受能力40
    3.3.5农户小额信贷获得的影响因素41
    3.4农户小额信贷违约行为及其防范措施分析41
    3.4.1农户小额信贷违约行为的表现41
    3.4.2农户小额信贷违约行为发生的原因42
    3.4.3农户小额信贷违约行为的防范措施及其不足42
    3.5小额信贷农户违约行为的实证分析42
    3.5.1数据来源及说明43
    3.5.2不同类型农户的划分44
    3.5.3不同类型农户小额信贷还贷影响因素分析44
    3.5.4logit回归模型及其变量设置45
    3.5.5描述性统计分析46
    3.5.6对模型自变量分析适应性的检验47
    3.5.7模型估计结果48
    3.5.8回归结果分析51
    第4章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和风险防范53
    4.1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53
    4.1.1现代小额信贷引入以前的做法53
    4.1.2现代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54
    4.1.3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前景展望55
    4.2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56
    4.2.1大型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57
    4.2.2城市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59
    4.2.3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60
    4.2.4村镇银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62
    4.2.5小额贷款公司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64
    4.2.6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65
    4.2.7“三农”互联网金融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67
    4.2.8公益性组织农户小额信贷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69
    4.3不同类型小额信贷机构的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比较71
    4.3.1资金来源不同71
    4.3.2利率水平不同71
    4.3.3信贷方式不同71
    4.3.4监管范围不同71
    4.3.5风险控制程度和技术不同72
    4.4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72
    4.4.1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与效率的关系73
    4.4.2基于DEA方法的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74
    4.4.3提高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80
    4.5农户小额信贷风险及其防控技术81
    4.5.1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的特点81
    4.5.2农户小额信贷风险分类及其成因82
    4.5.3农户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技术85
    4.5.4农户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的操作成本86
    4.6我国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绩效评价87
    4.6.1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绩效评价87
    4.6.2对农户的影响和绩效评价87
    4.6.3对农村普惠金融体制的影响和绩效评价88
    4.7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的国内外比较88
    4.7.1国内外小额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不同88
    4.7.2国内外小额信贷风险监管主体不同89
    4.7.3国内外小额信贷风险监管适用法律层次不同90
    第5章国际小额信贷发展与风险防范经验91
    5.1国际小额信贷的产生、发展与演变91
    5.2国际小额信贷机构的主要模式93
    5.2.1商业银行小额信贷批发机构模式93
    5.2.2商业银行与小额信贷机构“合作伙伴”模式94
    5.2.3德国国际项目咨询公司(IPC)模式95
    5.2.4合作制机构模式96
    5.2.5乡村银行模式97
    5.2.6非政府组织模式98
    5.3国际小额信贷的发展趋势98
    5.3.1小额信贷机构从福利性向商业性逐步转变98
    5.3.2对小额信贷利率的限制逐步放松99
    5.3.3小额信贷组织逐步向正规金融机构转变100
    5.3.4小额信贷产品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101
    5.3.5小额信贷技术手段逐步向现代化转变101
    5.3.6小额信贷经营理念向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转变102
    5.3.7小额信贷与小额保险相结合102
    5.3.8小额信贷机构经营模式从实体化向互联网化转变103
    5.4国际小额信贷的发展绩效103
    5.4.1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104
    5.4.2通过增加收入减少贫困104
    5.4.3小额信贷可以促进人力资本提升105
    5.4.4小额信贷可以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公平105
    5.4.5小额信贷项目完善了金融体系,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率106
    5.5国际小额信贷的风险管理106
    5.5.1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的特点106
    5.5.2国际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107
    5.5.3国际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经验108
    5.6国际小额信贷发展对我国的启示112
    5.6.1要加强小额信贷的立法监管工作112
    5.6.2要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小额信贷领域112
    5.6.3要使多层次小额信贷机构协同发展112
    5.6.4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多样化小额信贷模式113
    5.6.5要鼓励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113
    第6章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114
    6.1研究结论114
    6.2加强农户小额信贷违约风险防控的政策建议114
    6.2.1建立适合普惠金融环境下的多层次小额信贷法律体系114
    6.2.2建立适合普惠金融环境下的多层次小额信贷监管框架115
    6.2.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有利于普惠金融环境下小额信贷发展的信用体系116
    6.2.4加快大数据技术在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甄别中的应用,降低小额信贷成本116
    6.2.5加快建立小额信贷贷款批发、零售和信息中介组织体系,分散小额信贷风险116
    6.2.6加快推进农产品期货、保险产品,降低农户收入波动风险117
    6.2.7小额信贷机构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户提供有差别的信贷服务117
    6.3促进普惠金融环境下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政策建议117
    6.3.1加快互联网技术与小额信贷的深度融合,促进互联网小额信贷的规范、健康、快速发展117
    6.3.2加大政策扶持,推动小额信贷参与精准扶贫的广度和深度118
    6.3.3利用新技术加快小额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满足不同农户资金需求118
    6.3.4优化农村金融环境,营造有利于小额信贷发展的良好普惠金融环境119
    6.3.5吸引各类资本进入小额信贷领域,促进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协调发展119
    第7章研究展望120
    7.1研究存在的不足120
    7.1.1研究内容不够全面120
    7.1.2研究数据采集区域有限120
    7.2未来研究的展望121
    附录近年来著者发表关于小额信贷扶贫的相关论文122
    参考文献174
  • 作者介绍

    刘宝磊,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现工作于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从事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项。主持省级课题3项,市厅级课题9项,参与省级课题7项,市厅级课题6项,发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获市厅级科研成果奖2项。
  • 编辑推荐

  • 书评书荐

  • 附件下载

图书推荐